容易上手的小儿按摩手法和不同于成人的小儿

文章来源:颈部肿物   发布时间:2017-4-27 16:51:56   点击数:
  

本篇文章中,红色字体为大标题,黑色加粗字体为小标题,蓝色字体为校对者的注释。相关版权归相关权益人所有。

开场白

孩子,是上天给父母的礼物,是社会的未来,是我们人类的希望。

给孩子最好的健康礼物是父母的正确的健康理念和平和的心态。正确的健康理念是用对孩子“伤害”最小的医疗方法解决孩子的健康问题,尤其是用没有任何危害的方法,提前予以保健,使孩子少生病,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儿推简便易行,保健与治疗并举,能充分调动孩子自己的免疫力——这是所有药物所不能比及的!

父母给孩子的按摩推拿过程,类似游戏一样,增加亲子交流,加强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推拿前家长的注意事项

1.充满爱心和自信,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进行推拿。

2.家长自己身体状况不好时,尽量不给小儿做推拿。(重要)

3.不能把给小儿做推拿视为一件苦事,而应视为一个极好的与小儿充分交流的好机会,与小儿共同进行一次美好有趣的游戏。(温柔眼光注视,轻缓语调说话,柔和手法推拿)

4.儿推适合保健及治疗小毛病,或辅助其他方式治疗。

5.推拿时可伴适宜的音乐或歌曲,或由家长自己轻声吟唱。(有必要尝试)

根据小儿性格或喜好选择音乐:外向活泼者可选欢快韵律的;内向文静者可选和缓韵律的;也可选择小儿平常最喜欢的音乐或歌曲。

根据小儿发病性质或种类选择音乐:热性病可选和缓韵律或有流水的音乐;寒性病可选韵律较快的音乐;消化不良和感冒可选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受惊吓或夜间睡觉不好时,最好妈妈抱着小儿,边用手轻轻抚摸小儿头颈边自己吟唱和缓的歌曲。

6.推拿时应直接在皮肤上操作,实在不行亦可隔衣操作。

7.儿推操作时需准备润滑介质。

新鲜具有发散作用的中药,如薄荷、金银花、连翘、葱、生姜等,或切成片或细丝直接放在开水中浸泡15~20分钟,只可使用一天;根块类的中药,如黄芩、黄连、黄柏、瓜蒌、各种菜根、橘子皮、萝卜籽、山楂、麦芽等可以放水煮沸5~10分钟后,放至40度左右使用,每次取少量,其余可放入冰箱保存一周。

8.除上肢外,其他部位的穴位应双手同时操作。

9.儿推顺序:上肢→下肢→胸腹→背腰→头面,但具体操作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手法力度由轻到重的顺序为运推揉摩按提掐等。(顺序不是死板的,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0.不可在皮损、皮肤病、肿胀、扭伤、骨折的患处推拿,尤其烫伤的皮肤严禁推拿。

11.推拿中小儿哭闹极厉害时,可暂时中断,待小儿安静时再继续,当然不中断最好。(小儿的哭闹是分很多种类型的哦)

12.不宜在空腹、饱食后推拿,睡眠不好者应在睡前推拿。

13.推拿后,按小儿体重大小,宜喝50~毫升的水。

14.一般常见病,如感冒、发热、伤食、腹泻、呕吐等连续推拿5~7次,每日1次,病情较重时可每日2次;慢性病或保健,连续推拿1~2次后,每日1次或隔日1次,甚至可以每周1次。

容易上手的按摩八法

推拿手法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是重点。在实操中,要注意手法操作的时间与顺序,先做较轻柔的手法后做刺激量较大的手法。其中,推法揉法运用较多,做摩法时需用时间较长。

本书介绍了8种常用儿推手法,分别为推,揉,按,摩,捏,运,捣,拿。作者对每个手法都冠以了形象的说明--运用最广泛的推法,最受欢迎的揉法,富有节奏感的按法,带给孩子温暖的摩法,刺激强度大的捏法,最慢最轻的运法,手法最特别的捣法,刺激性最强的拿法。

1.运用最广泛的推法:推法是儿推中频率(速度)最快的手法,约~次/分钟,,推法可在身体各个部位使用,运用最广泛。

2.最受欢迎的揉法:揉法的频率是每分钟~次,是最受欢迎也是最易掌握的一种有效推拿手法,可在全身任何部位使用。揉法要带动皮下筋肉,但千万不可在皮肤上摩擦。要求达到揉过的皮肤基本不红(孩子皮肤非常娇嫩,揉后微红是正常现象)。

3.富有节奏感的按法:被按压的穴位应有一种压迫感,有感觉后停留2~3秒,手再慢慢放松,接着进行下一次按压。按法属重刺激手法,适合在其他轻手法完成后,作为结束手法使用。力度一般以小儿将哭未哭或小声哭闹为宜。按法与揉法合用称为按揉法,操作时既可以"按一揉三"又可以"重揉",两者作用差不多,可随意选择使用。

4.带给孩子温暖的摩法:摩法要用腕关节带动前臂一起转圈摩擦,顺时针有泻下作用,逆时针有补益作用,频率~次/分钟。摩法能产生温热,作用面积大,适合在胸腹背腰部操作。例如摩腹时,让患儿感到腹部逐渐由表到里发热为佳。操作时不能因强求温热感而擦伤小儿皮肤。练习此手法时,至少要达到连续不断摩擦15~20分钟而动作不走型的程度。

5.刺激强度大的捏法:因捏法刺激强度大,故宜在其他手法完成之后再操作。继而在捏拿的皮肤上搓揉几下,以缓解疼痛。对于捏脊来说,捏时不可拧转,要走直线,且对哭后屏气、疝气、易呕吐的小儿慎用。

6.最慢最轻的运法:运法的作用力只停留在皮肤表面,不带动筋肉,频率80~次/分钟。

7.手法最特别的捣法:捣法是用中指在穴位在做有节律的叩击,频率80~次/分钟。手法快而重有兴奋(醒神)作用,慢而轻有抑制(镇静)作用。快捣每分钟~次,慢捣每分钟60~次。

8.刺激性最强的拿法:提拿会有酸胀微疼的感觉,停留1~2秒后再慢慢轻开,一紧一松地反复3~5次即可,适合其他轻手法完成后操作,力度以小儿将哭未哭或小声哭闹为宜。施术后应在局部搓揉几下以缓解不适。提拿时不能用油性物质,可用爽肤粉或滑石粉代替。

不同于成人的小儿穴位

头痛头晕不用怕——天门穴。

孩子眉间的眼药水——坎宫穴。

消除大脑疲劳——太阳穴。

感冒头痛有奇效——耳后高骨。

孩子神志方面的管家——百会。

鼻子的保健医生——迎香。

五脏的润滑油——五经穴。

肠胃的清道夫——大肠穴。

孩子的水阀门——小肠穴。

掐去孩子的疳积——四横纹。

脾胃的动力之源——板门穴。

平衡阴阳的开关——大横纹穴。

周身之气的总管家——内八卦。

小儿口疮的消炎药——内劳宫(水底捞明月)。

清凉安神之宝——小天心。

指尖中的感冒冲剂——二扇门。

掌“握”止痛剂——一窝蜂。

滋润补水剂——二人上马穴。

扑灭孩子身上的邪火——天河水。

寒魔终结关——三关穴。

热邪克星——六腑穴。

宽胸理气找膻中——膻中穴。

净化孩子的呼吸系统——肺俞穴。

解除孩子的腹胀便秘——腹穴。

肚子上的吗丁啉——中脘穴。

调理肠胃脐穴寻——脐穴。

孩子腹痛的克星——肚角穴。

黄金分割穴——关元,丹田。

疏通气血经络——胁肋穴。

降逆止呕有良效——天柱骨穴。

便秘腹泻均可用——七节骨穴。

七节骨的兄弟穴——龟尾穴。

让你的孩子强壮起来——脊柱穴。

孩子肠胃的遥控器——足三里穴。

泻五心之热——涌泉穴。

通利小便之门——箕门穴。

头痛头晕不用怕 天门穴

可治疗小儿头痛、头晕、感冒、精神不振或惊恐不安。

天门穴是儿童头面部气血、精气的汇聚之地,也是一身元神汇聚的地方,故可治疗头面部疾病及调整小儿整个精神状态。

孩子眉间的眼药水 坎宫穴

孩子眼睛红肿时首选坎宫穴,可配合揉小天心,清天河水。

小儿感冒发热头痛时,推坎宫配开天门疗效较佳。

坎宫是治疗眼病特效穴,亦可治疗内脏疾病(五轮学说)。推坎宫也可保健预防近视。每晚睡前推坎宫,放松疲劳,保健眼睛。

消除大脑疲劳 太阳穴

经常按摩太阳穴可给头部良性刺激,能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感冒头痛有奇效 耳后高骨穴

此为治疗感冒头痛的特效穴。

尚不会说话的小儿,虽无法用语言表达,但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时,可用拇指揉动耳后高骨,以消除头痛使宝宝安静下来。

感冒头痛,揉高骨配开天门、推坎宫,以加强疗效。若按摩后头痛不能缓解,或头痛剧烈伴有呕吐时,医院检查治疗。

按摩耳后高骨可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5~10分钟。

孩子神志方面的管家 百会穴

百会可调全身阳气,是急救穴,在小儿在小儿突然昏倒或颠痫时,按压百会、人中,能起到醒脑开窍作用。

百会为小儿保健要穴,能疏通全身经脉,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可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此穴善治小儿神志病,如惊吓,烦躁,哭闹,夜啼等。

慢性腹泻,尿床,脱肛时,以百会穴为主,配合其他穴位,治疗1周后都有明显改善。

治疗头痛,头晕,儿童多动症等病时,百会配合其他穴位,也有很好疗效。

鼻子的保健医生 迎香穴

小儿鼻炎较成人多见,由于儿童自述能力差,需家长多加观察有无鼻塞,流涕,喷嚏,嗅觉失灵等鼻炎征象。

治疗小儿慢性鼻炎,迎香是必不可少的穴位,尤其感冒后引起的慢性鼻炎,每天给孩子按揉迎香5分钟,1周后症状就不见了。

五脏的润滑油 五经穴

五经穴从大拇指到小指依次为脾、肝、心、肺、肾。

操作时,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称补某经,从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某经,两个方向来回推,称调某经。

肾经例外,肾经从指尖到指根为泻,从指根到指尖为补,两个方向来推为调。(注意肾经与其它经的补泻手法不同)

脾经穴

频率为~次/分钟,次数~次。

脾经穴多采用补法,不用泻法,补法以每次按摩~次即可达到治疗效果。

可治疗脾胃疾病,小儿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

经常按摩此穴还能调理孩子脾胃功能,增加食欲,强身健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肝经穴

频率为~次/分钟,次数~次。

肝经多采用泻法,宜清不宜补。若肝虚者,则先用补法补其不足,再用泻法以调畅肝气,防止肝气升发太过。

可治疗肝脏的疾病,如小儿惊风,高热,目赤,口苦,咽喉干燥,头痛,烦躁,夜啼等。

经常按摩此穴能使小儿肝脏气机调达,调畅情志,通利关节,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

心经穴

频率~次/分钟,次数~次。

心经多用泻法,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应先用补法补其不足,再用泻法以防止心火过盛。

清心经可治疗心脏的疾病,如小儿高热昏迷,口舌生疮,小便黄臭,或易受惊吓,烦躁不安,手脚心发热等。

经常按摩此穴能调理小儿心脏的气血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有助孩子健康快速成长。

肺经穴

频率次/分钟,次数~次。

肺经多采用泻法,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清肺经可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咳嗽,咽干,胸闷,气喘,虚汗等。

经常按摩此穴能促进小儿肺脏的气血充盈,增强其呼吸及抵抗外邪的功能。

肾经穴

频率次/分钟,次数~次。

肾经多用补法。由指纹向指尖方向为补。

补肾经治疗小儿发育缓慢,身体虚弱,尿床,尿频尿急,智力障碍等。

经常按摩此穴能补充孩子肾脏气血,促进小儿身体发育,增强智力。

推五经穴时,介质可以随意选用,油性介质最佳。

五经穴对应五脏,按摩五经穴,能防治相应的五脏疾病;

五经穴的位置都在五个手指的末节指腹面(除脾经外);

由指尖向指根方向(向里)推为补法(肾经为泻法),由指根向指尖方向(向外)推为泻法(肾经为补法)。

五经穴“脾肝心肺肾”依次的顺序可趣味记忆成“彼甘心费神”。意思是,那个值得甘心情愿地费神记忆。

那个(彼,脾)值得甘(肝)心(心)情愿地费(肺)神(肾)记忆。

肠胃的清道夫 大肠穴

由指尖向指根为补,反之为泻(清),来回为调。

频率~,次数~。介质可随意选用,油性最佳。

补大肠可治疗小儿泄泻,清大肠可治疗小儿便秘。

若小儿腹泻并伴有腹胀、腹痛的症状,可在补大肠的同时配合补脾经。

若便秘兼有咳嗽、胸闷的症状,在泻大肠的同时可以加上泻肺经。

孩子的水阀门 小肠穴

当孩子小便出现问题后,按摩小肠穴就可以修理阀门了,小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小便。

小肠有病,主要出现小便颜色、性质、尿量和排尿次数的异常表现。

推小肠,由指尖向指根方向为补,反向为泻,来回为调。因小儿火热病较多,故常采用清小肠。

频率次/分钟,次数~次。

清小肠可以治疗小儿尿黄,尿痛,口疮,烦躁等,应配合清天河水;

尿少,尿闭,水肿时,应配合推箕门。

掐去孩子的疳积 四横纹

一般掐一下再揉三下为掐揉一次,各掐7~10次,也可推四横纹20~30次。

本穴是治疗疳积的特效穴,还可治疗消化不良,厌食,腹胀,腹泻,便秘等多种疾病。

介质应选用水性的,如清水,淡茶水,山楂水,苦瓜水,菜根水等。

针挑四横纹的方法虽然十分有效,但剧烈疼痛会使孩子不配合,刺破皮肤也易引起感染,而这样以手代针的掐揉法完全可以替代之前的挑刺法。

脾胃的动力之源 板门穴

板门穴可反应脾胃的状态。如果孩子长期消化不良,身体瘦弱,或小儿腹泻,大便次数多且量大时,小儿板门的肌肉会松弛凹陷;当孩子有食积,腹胀或呕吐,气喘时,板门处则会有疹子发出,或者有条索状反应物。板门穴又称脾胃之门。

由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

按揉法次数为~次;推法次数为50~次。

介质可随意选用,水、油、粉剂均可。

板门穴是孩子脾胃的保健穴之一,经常按摩此穴可以健脾胃助消化。

平衡阴阳的开关 大横纹穴

此穴为线性穴,位于手面掌腕的腕横纹处,靠近大指端称阳池,靠近小指端称阴池,故此穴又名手阴阳穴。

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推手阴阳,一般~次。

介质可随意选用,油性更适合。

分推手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用于治疗小儿久病不愈,腹胀,腹泻,呕吐等,也可作为大病重病恢复期的调理手法,可与摩腹、推脾经等穴合用。

周身之气的总管家 内八卦

咳喘,腹泻,便秘,小便异常是小儿最常见的全身之气失调性疾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季节变化时最为常见,运内八卦可治疗因气逆不畅而致的多种疾病。

内八卦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到中指指根约2/3的长度为半径作一个圆周,此圆周就是内八卦。从小鱼际处开始,顺时针排列顺序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指根正对的卦位是离位。

操作时从小鱼际(乾)开始,顺时针方向旋转推运,运至离位时,应从大拇指上面运过,不宜直接接触离位处的皮肤,否则易致小儿上火。

频率要慢,每分钟80~次,次数是~次。介质选用油性的较适合。

运内八卦能调理全身的气道,可治疗多系统的疾病,如咳喘,胸闷,痰鸣,腹胀,腹泻,便秘,腹痛,呕吐等。

运内八卦是极好的配角,很少作为主角出场。它作用广泛但力量过于温和,常与补脾经,揉板门,清肺经等合用。

小儿口疮的消炎药 内劳宫(水底捞明月)

劳宫为治疗心经疾病的重要穴。

从小指根部开始,沿手掌外侧缘推运,经过小鱼际到小天心处转弯,至掌心内劳宫穴,此过程叫做水底捞明月,推运缓慢,约每分钟30~50次,次数15~30次。(注意内劳宫的按摩手法哦)

介质可用薄荷水,金银花水绿茶水,清水等水性介质。

有清热镇惊,消除烦躁的作用,可治疗小儿发热上火,口疮,烦躁等症。

清凉安神之宝 小天心

小天心是治疗心经、神志方面疾病的重要穴位,小儿心经有病时,除了上火的症状外,更多会有神志不安的表现,还有惊吓后的表现,以及小学生的厌学症,也可以归为心经疾病。有些出生不久的小儿,还没有建立正常的生活习惯,该睡不睡,不该睡不醒等,也可以从治疗心经入手。

频率80~,次数~。介质宜用水性介质。

重而快(~)的叩击有使小儿兴奋的作用,可以治疗小儿精神疲惫,睡不醒等病症;轻而慢(60~)的叩击有使小儿安静的作用,可以治疗小儿哭闹不安,烦躁,夜啼,抽搐等病症,常与摩百会配合使用。

指尖中的感冒冲剂 二扇门

二扇门位于掌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在穴位处重力揉动,或先用拇指甲掐一下,再用拇指端揉三下,重揉次数50~次或掐揉20~30次。

介质宜用葱姜水。

掌“握”止痛剂 一窝风

天然止痛剂。腹痛、寒冷导致的疼痛,效果甚佳。

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点。

在穴位处重揉或掐揉,重揉次数50~,掐揉次数20~30。

重揉一窝风有很好止腹痛作用,与拿肚角配对使用,称为止腹痛最佳配合推拿手法;重揉或掐揉一窝风还有较强的发汗作用,可以配合掐揉二扇门。

滋润补水剂 二人上马穴

小儿丢失水液,轻则皮肤干燥,烦躁,口唇干裂等,重则神志异常,眼帘塌陷,甚至休克等,严重脱光的小儿要马上送医救治,不太严重的可给小儿多喝些糖盐水,还可揉二人上马穴。

位于第四和第五掌骨根部之间的凹陷处。

次数~次。

此为补肾滋阴的要穴,若与补肾经,按揉足三里,捏脊等合用,补益效果更佳。

扑灭孩子身上的邪火 天河水

现在大部分家长在孩子发热时,不是给孩子医院打针输液,其实不妨试试推天河水。

天河水是心包经的位置,推拿该穴,心里自然清凉,对于那些夜里手脚心发热,汗出,热不退,烦躁难眼,夜咳不止等热性病症最为有效。并且脾经得补,胃口必然大开,

另外,天河水有清热不伤正的优点,对早产儿,新生儿,体弱儿都可大胆使用。

操作时,选用薄荷水,金银花水,绿茶水,清水等水性介质。

将介质放在小儿手心窝中,用食中二指边蘸取小儿手心中介质边从手心处向上,沿小臂中线推至肘窝处,推动时,力度要轻,速度要快,频率~次/分钟,次数~次。

亦可用食中二指蘸水从孩子腕部向肘部有节律拍打,一般拍打10次,此手法称打马过天河。操作次数为10~20遍,力度要适中,太轻没效果,太重会哭闹。

打马过天河清热力度较强,多用于小儿高热不退,此法技巧高且易引起哭闹,故施行清天河水手法时,建议多用推法少用拍打法。

“寒魔”终结关 三关穴

一寒痹重症小儿,已下病危通知,推三关30分钟后,呼吸逐渐顺畅,又施术十多分钟,四肢有了温热感,前后大约一小时,小儿有力气哭了。没有任何抢救或手术,仅仅通过按摩三关穴救治了一名寒痹重症的儿童。

从腕横纹推到肘横纹处,频率~次/分钟,推动次数~次。

介质最好选用葱姜水或温水,也可用润肤油。

推三关有明显温阳散寒作用,功效近似姜糖水,小儿感冒、发热、腹痛、腹泻等都可以推三关。

推三关还有透疹的作用,怀疑小儿要出风疹、水痘等,可以多推三关(次以上),可以帮助小儿顺利发疹,此时最好选用水性介质,如薄荷水、绿茶水、黄芩水、金银花水、清水等。

“热邪”克星 六腑穴

六腑穴和三关穴功效相对应。

沿肘横纹推至腕横纹,频率~次/分钟,次数~次。

退六腑是大凉大寒的手法,具有较强的败火作用,可治小儿一切火热病,如高热、牙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发炎、腹胀口臭等,常与捏脊合用。

介质最好用水性,如薄荷水、绿茶水、黄芩水、金银花水、清水等。

区分小儿寒证与热证

热证主要表现为全身经常发热又怕热,喜欢吃冰凉的东西或饮料,喜欢喝水但仍觉口干舌燥,脸色通红,唇红耳赤,脾气差且容易哭闹,经常便秘或粪便干燥,尿液较少且偏黄,重则咽痛,起口疮或抽搐等。

寒证主要表现为周身发凉又怕冷,怕吹风,常觉精神虚弱且容易疲劳,脸色苍白,口唇色淡,手脚冰冷,喜欢喝热饮吃热食,常腹泻,小便多且颜色淡,舌质淡红。

宽胸理气找膻中 膻中穴

春季宝宝咳嗽明显增多,盲目用抗生素有害无益,止咳化痰药虽能起效,但会影响小儿食欲,继而营养跟不上,抵抗力会差。用按摩的方法就不会有上述缺点,推拿膻中穴能治疗因感冒引起的咳嗽、胸闷。

用拇指或中指蘸取介质在穴位上揉动。或从穴位上方经过膻中向下推至胁弓角的剑突处(心口窝),也可用双手拇指面从穴位向两旁分推至两乳头。

频率~次/分钟,推动次数~次。

推拿膻中穴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例如感冒、咳嗽、胸闷、痰鸣、呕吐等,可与清肺经、按弦走搓摩(胁肋穴)合用。

用油性介质更便于操作。

净化孩子的呼吸系统 肺俞穴

揉肺俞穴既可以治疗小儿肺部疾病,又可以起到提高小儿免疫力的作用。

双手拇指或单手食中指蘸取适量介质(可随意选用),两指同时在肺俞穴上揉动;也可用双手拇指面从两肩胛骨内上角沿肩胛骨边缘向斜下方分推。

频率~次/分钟,一般揉50~次。

揉或推肺俞能调肺气,止咳嗽,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解除孩子的腹胀便秘 腹穴

摩腹,手掌或四指蘸取适量油性介质,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形摩动,一般操作3~5分钟;推腹,双手拇指面从肋弓角(心口窝)开始,沿两肋缘从里向斜下方分推,一般推次,分推腹穴也称分推腹阴阳。

摩腹时,顺时针为泻,适合治疗便秘,积食,腹胀,口臭等病症;逆时针为补,适合治疗腹泻,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性病症。

操作时必须选用油性介质。

摩腹养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保健疗法,摩腹可健脾助运而直接防治脾胃诸疾,培植元气,使气血生化功能旺盛,而起到防治全身疾患的作用。

摩腹能刺激肝肾之精气,促使恢复孩子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用手掌恰如其分地摩腹,可促进腹腔内部的血液循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速,有利于强健腹部肌肉,使粪便顺畅地排出,可有效防止胃肠病的发生。

如果无症状,可采用双方向各半的摩腹,摩腹方法极为简单,且疗效极佳。在小儿睡前如果能摩几分钟,还有助眠的功效。

肚子上的吗丁啉 中脘穴

吗丁啉属于胃肠动力药,可促进消化,按摩孩子身上的某些穴位也能起到和吗丁啉同样的作用,中脘穴就是其中之一。

脘,在古代的意思是胃部,古人认为脐以上为胃,胃的中央为中脘。

用掌面或拇指按或掌根蘸取适量油性介质,在中脘穴揉动;也可用四指面或掌面在中脘穴旋转摩动。

揉法~次,摩法3~5分钟。

一般操作时多用摩法,因为揉法刺激量较重,小儿会反射性绷肚子,手法的力量渗透不到肚子里面。

中脘中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穴位,揉、摩中脘能起到健脾合胃,消食和中的功效。

轻柔、逆时针方向的揉或摩,治疗小儿呕吐、溢奶、打嗝等病症;稍重、顺时针方向的揉或摩,治疗小儿食积、厌食、胃腹胀痛等病症。可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

经常给孩子推拿中脘穴,还能起到脾胃保健的作用,从而减少脾胃疾病的发生。

【胃痛的时候,用双手掌搓热,捂在中脘附近,会舒服很多。尤其寒性的胃痛。

调理肠胃脐穴寻 脐穴

腹泻、腹痛、食积、呕吐等胃肠症状,揉脐及摩腹都是必不可少的按摩治疗方法。

揉脐可起到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

揉脐和摩腹配合使用,可治疗小儿腹泻、便秘、腹痛、消化不良等疾病。

脐穴是肠胃保健穴,经常揉脐,可预防胃肠疾病。

孩子腹痛的克星 肚角穴

功能性腹痛常因单纯的胃肠痉挛引起,可见于消化不良,肠蠕动紊乱,过敏性肠痉挛等疾病;器质性病变则腹痛持续,且有固定性压痛,肌紧张肿物或肠型,可见于阑尾炎、肠梗阻等疾病。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寒温失调,素体阳虚,虫积等因素有关,致使气机不畅,脉络痹阻,经脉失养而引起腹痛。(在腹部视诊的时候,如果看到上腹部皮肤出现异常的隆起,形状像胃,这时就可以说是:腹部视诊可见胃型;肠型与之类似,也是在腹部视诊,但是肠型的位置可以在腹部任何位置出现)

按摩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一切功能性腹痛均可应用,特别伤食和寒凉引起的腹痛效果更好。

肚角位于小儿肚脐下2寸,左右旁开2寸的大筋处,此穴多用拿法,共3种拿法:

方法一:双手拇指与食指相对分别放在穴位两侧,双手二指同时提起穴位处的大筋,停1~3秒钟后松手,再进行下一次拿法。

方法二:双手拇指面放在穴位上,余四指在小儿背部与穴位相对的部位,双手拇指与四指同时用力,向里对捏至小儿开始用力抵抗时,再用双拇指同时向两旁分拨腹中肠管等组织,分拨时,拇指面应有肠管滑动的感觉,分拨后,再进行下一次拿法。

方法三:双手并列,一手在上(脐上),一手在下(脐下),双手拇指与四指分别放在小儿腹部两侧,双手同时提拿起尽可能多的腹内容物(肠组织等),向上提拿时,手下应有肠管滑动的感觉,当提拿在手中的肠管部从手中滑走后放手,再进行下一次拿法。

这3种拿法每次可操作3~5下,其刺激强度依次递增,故小儿腹痛较重时,尽量选用第三种或第二种拿法。拿肚角多与掐揉一窝风合用。

此法亦治顽固性便秘,可与顺时针方向摩腹合用。

操作时一般不用介质,如小儿出汗较多可用少量爽身粉。

黄金分割穴 关元&丹田

丹田正处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线上,关元就在丹田底下一点点的地方。(关元与丹田的位置,此书文字与图片相互矛盾,特此说明)

意守丹田,可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八脉通畅,恢复先天之生理功能,促进健康长寿。

操作时,揉或摩小儿脐下两横指半(丹田)和三横指半(关元),揉动~次或摩3~5分钟,宜用油性介质。

揉或摩丹田和关元具有治疗一切先天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作用。可加补脾经、摩腹等健脾手法。

疏通气血经络 胁肋穴

此是治疗气血经络痹阻的特效穴,如腹胀、疳积、痹证、便秘等。但本穴针对的是实证,虚性病症是不适宜的。

小儿坐位,医者双手蘸取油性介质后,从上向下(腋窝向胯骨)在两胁部擦动,应稍用力,使皮肤微红发热,推擦~次。

擦胁肋又叫按弦走搓摩,此法疏通消散之力较峻烈,适合体质较壮病邪较重的患儿使用,常与顺时针摩腹、推膻中合用。

降逆止呕有良效 天柱骨穴

位于后发际到后脖根成一直线(线性穴)。

用食中二指蘸取油性介质由上向下用力推动,一般推~次;也可用硬币或汤勺蘸油,从上向下刮,至皮肤微红即可。

天柱骨主要治疗小儿恶心、呕吐、打嗝、溢奶,也可配合揉板门、中脘以加强疗效。

爱吃煎炸油腻食物的孩子,如不懂喝水“降火”,易致嗓子疼,推天柱骨有很好的降火作用,可代替药物,如配合清天河水,疗效更佳。

推天柱骨还有祛风解表的作用,孩子感冒发热伴脖子僵硬疼痛时,可用刮天柱骨来治疗,同时配合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对治感冒十分有效。

孩子经常低头看书,日久颈部会僵硬疼痛,除了矫正姿势外,也可刮天柱骨来防治孩子的颈痛。

便秘腹泻均可用 七节骨穴

从上向下直推,为推下七节骨,有泻热通便的作用,多用于肠热便秘,多与顺时针摩腹合用;从下向上直推,为推上七节骨,有止泻作用,多用于受凉引起的腹泻或久泻久痢等症,与按揉百会等合用可治脱肛遗尿等症。

推七节骨一般操作~次。

此法百试百灵,但一定在记住便秘时向下推,腹泻时向上推,否则会起反作用。

七节骨的兄弟穴 龟尾穴

此穴的位置与功效和七节骨密不可分,其对便秘、腹泻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两穴合用能加强疗效。

操作时,用拇指或中指在穴位上旋转揉动,次数次左右。

治疗腹泻时,揉动力度宜大,若小儿出现提肛缩臀的动作为合适;治疗便秘时,揉动力度宜小,若小儿出现便意更好。

让你的孩子强壮起来 脊柱穴

捏脊要从长强捏至大椎。

两手分别放在脊柱的尾骨两旁,拇指在后,食中二指在前,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起脊柱两旁的皮肉,双手交替向前捻动,从尾骨捻动至后脖根为1遍,共捻6遍,其中捻第3、4、5遍时,脊柱的前半部分(尾骨至腰部段)要捻动三下用力向上提拉一下,捏第1、2、6遍时,只捻动不提拉,捏完6遍后,用全掌在脊柱上来回搓揉几遍,以缓解和消除捻拿的不适感。

捏脊必须选用粉性介质。

若小儿因疼痛而弓腰撅臀使手法不能继续时,可让助手用力按住小儿臀部,或把小儿拉到床边,使双腿悬空,将其夹在医者两大腿之间,使孩子背部平坦放松,再继续操作。

捏脊时,捏拿的皮肉不可过紧或过松;捻动向前时,要走直线,不可拧转歪斜;向上提拉皮肉时,不可强求骨节的响声。

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宜饭后2小时左右操作。

如小儿平时爱上火,口唇生疮,腹胀便秘,可用推脊柱法:

用食中二指从后脖根部推到尾骨末节,从上向下推动,推~次,介质可随意选用。

捏脊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

孩子肠胃的遥控器 足三里穴

操作时,双侧同时按揉,用力应稍大些,揉动~次。

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效。

按摩足三里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小儿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足三里是重要保健穴之一,经常按摩能起健脾助消化的作用。

泻五心之热 涌泉穴

小儿为至阴至阳(亦有学者认为应写成稚阴稚阳)之体,易患阴虚阳热的症状,可表现为五心烦热,伴烦躁或自觉发热烦闷,采用按摩涌泉穴的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效果。

操作时,用拇指或中指在穴位上轻轻纵向来回直推(推动长度约1.5cm),或轻轻揉动,一般推、揉50~次即可。

推揉涌泉穴能引火归原,退虚热,主要用于五心烦躁不安等症,常与运内劳宫等配合使用;若配合退六腑、打马过天河能退实热。

操作时选用水性介质为佳,如薄荷水、黄连水、金银花水,也可用清水等。

通利小便之门 箕门穴

小便是排出糟粕及体内多余水分的有效途径,小儿的新陈代谢快于成人,他们更需要通畅的循环来促进生长发育。

临床常用箕门治疗小儿尿闭、尿少或尿痛,即便对于健康的孩子,推箕门也能起到类似吹口哨诱导孩子小便的作用。

小儿仰卧,双腿略外翻,用食中二指同时从膝盖内上方开始轻轻向大腿根处单方向直线推动,用力越轻越好,轻推~次。

轻推时,如小儿忍不住排出尿液来,效果最好,也可在操作的同时,让助手配合撩动水盆中的水,让哗哗的水声诱导协助小伤排尿。

推箕门可与清小肠配合使用,利尿清热作用更好。

推箕门宜选用水性介质。

至此,本书的基础部分的笔记上传完毕。余下的是具体保健和治疗部分了,欢迎持续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是多少钱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wwrm.com/yfzl/6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