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盆腔肿块症状描述
盆腔肿块常为妇科患者就诊主诉之一,更是妇科盆腔检查常见的重要体征。盆腔包块多来自女性内生殖器,包块可由患者本人或其家属无意中发现;亦可因并发其他症状如疼痛用尿困难或因其他疾病就诊而做盆腔检查时被发现。幼女及绝经后妇女出现盆腔包块多为卵巢恶性肿瘤;青春期少女的包块可能系先天性生殖道畸形,或畸形阻塞月经外流所致;20-30岁育龄妇女应首先考虑妊娠子宫,异位妊娠或盆腔炎性包块;30-40岁妇女以子宫肌瘤、卵巢巧克力囊肿为多见;此外,任何年龄妇女均可发生卵巢肿瘤。
2.盆腔肿块症状起因
盆腔肿块可根据其病因不同可分为多种肿块,而这几种盆腔肿块病因如下:
1.功能性盆腔肿块:为生理性或暂时性盆腔肿块、见于妊娠子宫、卵巢黄体囊肿等。
2.炎性盆腔肿块:见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等。而输卵管积水为慢性输卵管炎症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在输卵管炎后,或因粘连闭锁,粘膜细胞的分泌液积存于管腔内,或因输卵管炎症发生峡部及伞端粘连,阻塞后形成输卵管积脓,当管腔内的脓细胞被吸收后,最终成为水样液体,也有的液体被吸收剩下一个空壳,当做造影时显示出积水影。
3.阻塞性盆腔肿块:因生殖道闭锁或肠道排便不畅所致、见于宫腔积血,宫腔积血为剖宫产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是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所致,属隐性出血。因出血不向外流,积于宫腔和阴道内,易被忽视。
4.肿瘤性盆腔肿块:见于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常见,本病确切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采取性激素或手术治疗,尚无其他理想疗法,子宫肌瘤好发于卵巢功能较旺盛的30~45岁的妇女,50岁以后,由于卵巢功能明显衰退,肌瘤大多自行缩小。
5.其他盆腔肿块:包括发病原因不明、以及医源性所形成的包块、见于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内膜异位是一种始于细胞水平而终止于以盆腔疼痛和不孕为特点的持续性病变,常给年轻妇女带来很大的困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子宫腔以外而言,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甾体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出血,血液,分泌液及组织碎片聚集在组织间隙内,血浆及血红蛋白缓慢吸收,病灶周围产生类似感染炎性的反应,纤维组织增生、粘连、皱褶并形成瘢痕,在病变处形成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紫蓝色结节或包块,根据其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3.盆腔肿块症状诊断/鉴别
盆腔肿块诊断表现长期无变化或增长极缓慢者,为良性肿瘤;短期内肿瘤增长迅速者,多系恶性肿瘤;既往无盆腔包块,在短期内迅速出现者,有畸形子宫合并妊娠、异位妊娠、巧克力囊肿的可能;包块缩小甚至消失者,为生理性或炎性肿块。
盆腔肿块鉴别诊断如下:
1.盆腔坠痛
盆腔瘀血症的临床特点为“三痛两多一少”。即盆腔坠痛、低位腰痛、性交痛、月经多、白带多,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少。常需盆腔静脉造影,腹腔镜或手术证实有盆腔静脉增粗、迂回、曲张成团,并除外生殖器官其他器质性病变。本症多见于早婚、早育、多产,子宫后位,习惯性便秘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妇女,尤其是女性绝育术后的慢性腹痛患者,经腹腔镜检查,本征检出率为29.76%,目前,本症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2.盆腔内有较广泛浸润
直肠癌扩散出肠壁在盆腔内有较广泛浸润时(或手术后盆腔内复发时),可引起腰、骶部酸痛、胀坠感。
3.盆腔脓肿
盆腔脓肿多由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化脓形成盆腔脓肿,这种脓肿可局限于子宫的一侧或双侧,脓液流入于盆腔深部。
4.盆腔肿块治疗/预防
盆腔肿块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以几个部位同时发生,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主要由病原体引起,临床表现可因炎症的轻重与范围大小而有不同。治疗法也应病情不同而采取不同措施。一般治疗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治疗的信心,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利用慈美人淑慈?清润清洁,可以起到加倍的预防效果。
盆腔肿块的日常预防如下:
1、妇科检查,分娩,流产,人工流产时,要注意清洁卫生,用具和器械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2、要注意性生活的卫生,夫妻双方均应清洗外阴,防止将病菌,霉菌,滴虫等病原体带入阴道,进而引起盆腔炎,经期和产后60天内,严禁性生活。
3、平时要经常清洗外阴,勤换内裤,经常保持外阴部的卫生,同时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调节情志,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