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记录:患者全麻下行“右上腭部及鼻底肿物切除术+上颌骨修整术”。
术中探查:肿物位于右侧硬腭部,约3.0cm×2.0cm,质地坚韧,边界清楚。硬腭部有大小约2.0cm×2.0cm骨质缺损,穿通至鼻底。继续分离至鼻腔,见右侧鼻底黏膜下方大小约2.0cm×2.0cm肿物,将肿物全部切除,送检,止血,缝合。
病理(腭部)基底细胞腺瘤,局部有包膜侵犯,建议临床注意随访。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P63(+++)
CD(上皮+)
S(灶+)
GFAP(灶+)
CEA(+)
P53(弱+)
KI67(3%+)
CK7(+)
06讨论涎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celladenoma,BCA)是涎腺少见的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占所有涎腺肿瘤的1%-7%,80%以上位于腮腺,来源于腭部小涎腺者少见。
病理
由单一的基底样细胞构成,并有清晰的基底细胞层及基底膜样结构,而缺乏间质或软骨样基质,组织学上根据细胞生长方式又分为4种亚型:实性型、小梁状、管状和膜性型,其中实性型在四型中最常见。
临床表现
文献报道BCA常见于70岁左右老年人,男女比例约1:1.5~2。发生于腮腺者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生长缓慢、活动度良好的腮腺肿块;发生于口咽部表现为咽部不适与异物感,肿块较大者可表现为吞咽梗阻感。
影像学表现CT:
1)腮腺BCA好发于腮腺浅叶,小涎腺BCA多位于口咽部、腭部,大多为单发,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无或浅分叶,边缘清楚、光整,常有较完整的包膜。2)一般较小,文献报道大部分病灶平均直径多小于3cm。3)肿瘤血供大多较丰富,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强化幅度接近或低于动脉期。4)瘤内壁结节及瘤内不强化低密度区。腮腺BCA易发生坏死囊变。5)肿瘤内可见砂砾状、斑点状或弧形钙化影。
MRI:
肿瘤实性部分信号与邻近肌肉组织信号相比,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肿瘤的细胞成分多,排列紧密),可有囊变及出血,病灶周围见低信号环;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腭部简述腭部由前2/3硬腭和后1/3软腭组成。硬腭后部和软腭黏膜下层内含较多小黏液腺,为腺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
腭部肿瘤主要为涎腺来源肿瘤。其中良性肿瘤在小涎腺肿瘤中占约50%;主要的腭部良性涎腺肿瘤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肌上皮瘤、基底细胞腺瘤罕见。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最多见,其次黏液表皮样癌等。
上皮性肿瘤多起源于软腭,良性以乳头状瘤多见,恶性以鳞癌多见。
作者简介:宋国栋,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读博士,导师:陈敏教授;主要方向为磁共振功能成像。
版权说明影享国际本病例讨论为影享国际原创,供广大医师学习交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享国际”。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让影享国际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能为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尽一份努力。
专为医学影像人订制的权威、专业、开放的全方位学习交流平台
oJi长按遗传性白癜风能治好吗白癜风遮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