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宵寒车璐张羽冠申乐王国林黄宇光
单位:医院麻醉科
医院麻醉科
通信作者:黄宇光王国林
文章来源:协和医学杂志,,8(6)
麻醉学科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学科,历经百余年发展,现已成为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平台。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和成熟,离不开19世纪麻醉领域开疆拓土的前辈们,正是其不懈的努力,使得诸多手术可以安全实施,患者免受疼痛之苦。麻醉学科的发展史,如同人类文明进化的镜子,印证着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发展历程。
本文介绍在麻醉学科发展进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6位先驱,他们的思考和贡献为麻醉学科的发展谱写了一次又一次新的篇章。
威廉·汤姆斯·格林·莫顿与乙醚麻醉
威廉·汤姆斯·格林·莫顿[2]
威廉·汤姆斯·格林·莫顿(~)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一个乡村农民家庭,长大后成为一名牙医[1]。在没有麻醉剂的时代,患者常因无法忍受拔牙的痛苦而中途放弃治疗,于是莫顿开始了对麻醉剂的探索。他尝试过各种酒类、鸦片、催眠术,但均未果。仍未放弃的他后来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并结识了化学家查理·杰克森。受其启发,莫顿尝试将乙醚涂在患者牙齿上,发现患者疼痛的确有所减轻,但药效持续时间短,猜想可能是乙醚的挥发减弱了效果,吸入气体乙醚或可加强止痛效果。出于对吸入乙醚安全性的顾虑,他在长耳犬上实验后开始自体试验,证实吸入乙醚除引起轻微头痛外,未见其他不适。年9月30日,他首次尝试拔牙前用浸有乙醚的毛巾捂住患者口鼻,如他预期,患者沉沉睡去,没有任何痛苦表情,醒来后无法回忆手术过程[3]。这医院外科主任约翰·沃伦的注意,并邀请莫顿公开演示所谓的“无痛拔牙”[4]。
年10月16日,莫顿医院当众成功演示一例吸入乙醚麻醉下的无痛颈部肿物切除术。见证这一手术演示的阶梯教室被命名为“乙醚穹顶厅”[5],如今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纪念厅,墙上还挂有描绘手术场景的油画。自此,手术中承受剜心刮骨刀绞之痛的时代结束。正如莫顿的碑文所述,“威廉·莫顿,吸入麻醉发现者。他使外科手术疼痛得以预防和消除。此前,外科手术极度痛苦;此后,科学战胜了疼痛[3]。”
克劳福德·威廉森·朗与乙醚麻醉
克劳福德·威廉森·朗[6]
提起乙醚麻醉,威廉·莫顿最为著名,但另一位美国医生克劳福德·威廉森·朗(~)对此也功不可没。
朗19岁即获得美国乔治亚大学文学硕士,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乡乔治城,成为一名外科医生[7]。19世纪初,美国上流社会常以吸笑气和乙醚为乐,朗注意到吸入乙醚的同学摔倒后没有任何痛苦表情。他查阅文献发现,年英国电磁学鼻祖迈克尔·法拉第在专著中提到,“吸入乙醚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后,可产生与笑气相似的效果[8]。”这使朗大受启发。年3月30日,26岁的朗第一次在患者身上尝试乙醚麻醉,成功切除了颈部肿物。后来,朗至少先后7次在截肢术和产妇分娩时使用乙醚麻醉[9]。
然而,除与少数周围同行交流外,朗并未对外宣布乙醚麻醉的成果。直到年,莫顿公开手术演示后,朗才开始整理手术记录、收集患者和同事证词,于年向乔治城医学院提交了论文[10]。外界推测,朗的默默无闻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严谨的他原想积累更多病例,得到更为确切的结论再发表文章;第二,朗工作的乔治城缺乏波士顿那样思想开放、学术争鸣的氛围,手术麻醉这种颠覆性的革新很可能被视为巫术或宗教异端,这成为朗的顾虑之一。当时,莫顿、杰克森以及与莫顿合作开诊所的霍拉斯·威尔斯针对究竟是谁最先实施乙醚麻醉这一问题,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纷争[11],但低调淡薄的朗一直未加入其中[9]。
年,朗因病去世,葬礼悼词这样描述他的一生所为:“他没有半点欺瞒和虚伪,每一个表情、语调、礼节、行为都是真诚的……微薄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他行医生涯的重要支撑,尽管世人对此知之甚少,但仍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12]。”年,美国医学会最终追认朗为乙醚麻醉的发现者,并将每年的3月30日(朗第一次麻醉成功的日期)定为美国医生节[13]。
辛普森·詹姆斯·杨与氯仿麻醉
辛普森·詹姆斯·杨[14]
英国医生辛普森·詹姆斯·杨(~)年轻有为,18岁毕业于爱丁堡医学院,年仅28岁即成为该校教授。他改进了产科的四步触诊法,因此四步触诊法也称作“辛普森触诊法”[15]。然而,他更为人熟知的贡献在于开创了氯仿麻醉下无痛分娩的先河。
医院公演后,许多医生开始尝试乙醚麻醉,辛普森也不例外。年1月19日,他首次将乙醚用于一位盆腔畸形孕妇的产科手术镇痛,拉开了产科麻醉的序幕[16]。但是,随着乙醚的广泛应用,它对呼吸道刺激所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这引发了辛普森的深入思考。于是,他和两位助手每天在办公室里体验吸入各种气体后的反应。在吸入氯仿后,他将自己的奇妙体验描述为“心情愉悦,而后昏睡过去,次日才醒来”[17]。他将氯仿用于产科麻醉,第一位接受氯仿麻醉的产妇将自己孩子的教名取为“Anaesthesia(麻醉)”,以表感激[18]。
年12月,他发表了题为“一种新的麻醉剂,比乙醚更有效”的文章,详述了氯仿相对于乙醚的优势,并分享了产科手术成功案例,极大地推动了氯仿的使用[19]。
辛普森一生坚持认为医师最荣耀的任务应是“减轻患者痛苦”和“挽救患者生命”[20],这与现代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也是我们至今努力践行的目标。
哈维·库欣与麻醉记录单
哈维·库欣[21]
美国医生哈维·库欣(~)一生在诸多领域有所建树,除著名的“库欣综合征”、“库欣反射”外,他也是神经外科麻醉的鼻祖和第一张麻醉单的缔造者。
库欣出生于医生世家,本科就读于耶鲁大学,后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学生常作为助手在手术中承担麻醉工作。不幸的是,三年级的库欣第一次做麻醉时就亲历了患者的麻醉意外。他在日记中这样描述:“我至今记得他的样貌,手术刚刚开始他就呕吐出大量液体,死于误吸……我认为这是我的错,考虑是否要改行,然而别人告诉我这与我无关,这样的意外常常发生。”[22]医院工作,作为外科住院医师,同样要承担麻醉工作。为了提高麻醉安全性,他开始尝试将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在表格上,并将其称作“乙醚表”,表中重要的指标包括脉搏、呼吸和体温[23]。
而后,库欣一直致力于完善麻醉术中监测。完成住院医师培训的他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年赴欧洲学习,在意大利帕维亚学到袖带式血压测量法。回到美国后,在哈佛医学院发表演讲时,他预言血压将成为和脉搏、呼吸、体温一样重要的监测指标[24]。年,他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文章“颅脑手术中的原则”,大篇幅强调了术中持续血压监测的重要性,并建议将其列入麻醉记录单[25]。此外,库欣发现乙醚可升高血压而氯仿则可降低血压的现象,并基于此提出乙醚是休克患者首选的麻醉剂。他还提倡由一位医生专职负责术中监测,并将他的同事任命为“乙醚操作者”,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位全职神经外科麻醉医生塞缪尔·戴维斯[26]。
麻醉记录单的发明源于一位医学生对过世患者念念不忘的反思,一张薄薄的纸单,实则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
维吉尼亚·阿普加与阿普加评分
维吉尼亚·阿普加[27]
阿普加评分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评估新生儿生理状态的重要工具,鲜为人知的是,阿普加评分最早是由产科麻醉医生提出的。
维吉尼亚·阿普加(~)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医院出色地完成外科实习,致力于成为一名女外科医生[28]。但当时外科学系主任艾伦·惠普尔,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惠普尔术式的发明者,并不支持阿普加的这一决定,因为他曾经培养多位女外科医生最终均未能在专科领域长久立足。他建议阿普加投身于麻醉,并认为她有足够的“精力、智慧、能力”为麻醉学科做出巨大贡献。当时,麻醉学刚刚兴起,美国尚无专业的麻醉医生,手术中的麻醉操作多由护士完成,麻醉医生的收入、地位也与外科医生相去甚远,常被视作外科医生的下属。阿普加听从了艾伦·惠普尔的建议[28]。年,她结束了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完成了两个为期6个月的麻醉学培训项目,于次年返回哥伦比亚大学,任麻醉科主任。虽有“主任”光环,但她却是该院麻醉科唯一的一名医生。直到年,她才招募到第一位麻醉科住院医师,但这并未影响她的工作热情。年,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麻醉学系,阿普加任教授,也是该院史上第一位女教授[29]。
阿普加将产科麻醉作为其临床和科研重点。她发现新生儿刚出生后的数分钟至关重要,但此时医生们一般只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