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咖啡成了当下最普遍的饮品之一,各国大街小巷的咖啡厅是最好的注解,甚至手捧咖啡在一些人眼中成了有格调的象征。抛去伪精致、商业炒作以及品牌效应等干扰因素,作为原材料的咖啡豆其本身价值也因产量和质量的差异,反映在饮品价格上即存在天壤之别,一杯速溶产品可能零售端仅需几毛钱,反之也有上千元一杯的昂贵货,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猫屎咖啡”当属其中之一。作为业界鼎鼎有名的品类,每斤几百甚至数千美金的要价,令许多咖啡爱好者望而却步。
大约年前,即18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清朝康熙年间,作为一代明君,康熙在位期间擒鳌拜、平三藩、南收台湾、西征准噶尔、北驱沙俄,将前人留下的烂摊子几近收拾干净,开创盛世伟业。
统一台湾之战发生在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年,在此之前,著名抗清将领郑成功于年亲率2.5万水师兵将驱逐了霸占台湾甚久的荷兰侵略者,自此沦陷38年的领土台湾收归国土。荷兰虽在华夏大地未能继续占得便宜,但凭借武力与金钱还是打开了多个亚洲国家的大门。
当时作为殖民地的苏门答腊和爪哇岛,荷兰侵略者均在其上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咖啡豆种植园。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地人发现栖息于丛林的麝香猫似乎对成熟的咖啡果子很感兴趣,并且由于外壳坚硬难以消化的缘故,这些果子往往是怎么吃进去的,又怎么成为粪便被排了出来。本来吃喝拉撒是很平常的事情,可不知是谁脑洞大开,将这些看上去肮脏无比的果子清洗干净、研磨冲调,没想到竟然得到了比原来更加香醇浓厚的饮品,一下子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曾经想方设法驱逐麝香猫的种植园主转而起了利用之心,并一步步将猫屎咖啡带到世界多地,远播的声名使得听上去有点恶心的咖啡品类逐渐成了国际市场畅销不止的硬货。
只不过,如今猫屎咖啡的造假成分过多,许多普通咖啡也大言不惭贴上了“猫屎”标签,而即便是真正的印尼原产咖啡也因人为的过多干预,使得咖啡品质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在这种有钱也买不到好货的情况下,大量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将目光放在了另一种产自南美洲的“动物屎咖啡”上。
南美浣熊,不同于我们熟知的小浣熊,二者同科不同属,换句话说它们是有血缘关系的远方亲戚。南美浣熊的个头不大,看上去与家猫相差无多,长长的尾巴几乎与身体等长。之前网上有过一段视频,一群“小恐龙”从镜头前快步通过,不明真相的网友乍一观看都会忍不住惊奇,的确,拍摄到的生物像极了观念上的长颈龙,只不过相当袖珍罢了,真相是这是一群正常行走的南美浣熊,只是影像倒放造成了错觉。
从镜头可以看出南美浣熊是一种社交性较强的动物,通常会以小团体的形式生活,比较奇特的是,其中很少出现成年雄性的身影而只由雌性及幼崽组成。此结构或许是出于避免近亲繁殖的尴尬,一般雌性在2岁达到性成熟,雄性则是3岁,每当到了发情之际,团队中的雄性成员便会自动离开,去往其他群体寻求交配机会。更有意思的是,尽管南美浣熊是陆生动物,但休息或交配时更愿意待在树上完成,受到惊吓会匆匆向地面逃去,这种做法似乎与我们认知中的遇到危险向高处躲避正好相反。
南美浣熊食性偏杂,既会捕食蜥蜴、鼠类等小型动物,也会找一些蚂蚁、白蚁之类的小虫,还会以树上的果子为食,这就为“浣熊屎咖啡”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近些年来,咖啡已成为南美国家秘鲁赚取外汇的重要农产品,那里有着适宜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最高海拔米的种植园区受高原日照等得天独厚条件的影响,造就了秘鲁咖啡与众不同的风味。南美浣熊活跃的区域恰好是海拔米以上的林地。当进入咖啡种植园,散发着香气的果实很容易勾出它们的馋虫。与麝香猫一样,成熟且新鲜的果子成为入口的首选。
果子在胃里完成发酵,蛋白质被破坏,产生了短肽和自由氨基酸,这些物质使得咖啡原有的苦涩气味降低,提升了醇厚口感。传统工艺上,果子在采摘过后需要先用水洗或阳光暴晒的方式,去除外层坚硬的果皮以及包裹的果肉,最后留下的就是熟悉的咖啡豆,而经过肠胃消化的果子则减免了这些繁琐步骤,在排出体外后进行清洗和烘焙,便可得到价值不菲的“浣熊屎咖啡”。
由于南美浣熊每只每天最多摄入25克咖啡果实,使得浣熊屎咖啡同样不可能规模化产出,所谓物以稀为贵,直接赋予了咖啡豆极高的附加值。虽然在流传度上比不过猫屎咖啡,但浣熊屎咖啡的价格却与前者有的一拼,同列为最昂贵的咖啡名单。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