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理平女士個人簡介
她出生於甘肅,習醫、從醫五十多年。
讀研經典,謹守病機,
不拘一格,巧妙施治,
曾受聘於香港理工大學教授中醫概論、
中藥學、中藥內科學課程。
應邀撰寫《香港文滙報·薛醫師信箱》專欄多年,
著有《簡明中醫內科學入門》、
《六字訣氣功與實踐》、
《儒俠神醫馬禮堂傳奇》、
《岐黃醫道—走出奇難慢性病之路》等。
自年開始,數十年間輾轉拜師,
得18位中醫名家真傳,將著書《薛理平和她的中醫老師們》。
她是那西北高原上一株紅豔豔的山丹丹花
帶着美麗、帶着熱情、帶着一身技藝和希望來到南方
讓中醫文化在東方之珠繼續熠熠生輝
從醫之道,艱辛無比
五十年的從醫之路她走得艱苦、堅定而執著
從醫之道,其樂無窮
經典著作百讀不厭;精彩醫案拍案叫絕
於實踐中奉獻心血
杏林春暖,治病救人就是最大的快樂
16歲學醫,她認知中醫是宏觀醫學,完美生命醫學
薛理平女士走上中醫這條道路,有點意料之外,又似乎是情理之中的。
16歲時,為回應祖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她插隊到了甘肅隴南地區。農村地區本來就條件艱苦,而隴南也是全國最貧窮地之一,特別人們要是有個病痛,更是雪上加霜。“其實我從小很怕醫院,當時也沒想過要學醫。”這是她最初的想法。或許是天生心地柔軟善良,每每看到農村人的病痛,或受傷情景,她都希望自己能幫上一點點忙。
▲薛理平女士數十年間拜師學醫,得18位中醫名家真傳,圖為恩師馬禮堂先生合影
恰好她家隔壁住的劉尚萬老伯是一名老紅軍,當時擔任地區衛生局局長,同時也是一名老中醫,劉伯伯每天見到她都會半開玩笑地說:“丫頭,你是學中醫的好材料,就跟我學中醫吧。”就這樣,劉伯伯成了她的啟蒙老師。每天早上都有許多人找劉伯伯看病,她就在旁邊幫忙抄處方,耳濡目染之下,懂得了不少中醫知識。
工作後,薛理平女士被分到白龍江林區衛生所幫忙,帶着劉伯伯給她的“作業”,她笑稱在林區的日子,自己就是現實版的“大長今”,一邊給人們看病,一邊鑽研經典醫書,在實踐中加深了對各種中藥材的熟悉。林區遇到第二個中醫老師牛兆真先生,盡力教她:“中醫是整體醫學,和現代醫學互有借鑒,但卻必需自成體系,比如現醫學代所指的類分泌疾病,我們從心、肝、腎線路上走,凡水濕腫滿痛類疾病,我們從肺、脾、腎線路上走。”他還說,中醫藥基礎必須背誦,不要怕忘記,這段經歷為她的從醫之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令她在後來的臨床實踐中,可謂心中有路,手中有方,每每出奇制勝,下筆如有神。她對中醫的熱愛與日俱增。
▲薛理平女士數十年間拜師學醫,得18位中醫名家真傳,圖為恩師華占福先生合影
後來,父親得到平反,薛理平女士本可以調到機關部門的,但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而是堅決要去醫院,她說:“學了中醫後,每次醫治病人起到了療效,都開心得不得了。”因而在她的一再堅持下,最後分到了隴南兩水中心醫院。在醫院她亦捨棄了舒服的崗位,而是從炮製、抓取等基礎而重要的工作中尋找樂趣。醫院的前輩見她不怕吃苦,常鼓勵說,打仗要有好武器,中醫之仗必需要好方、好藥,才能藥到病除。
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有凖備的人的。後來她在甘肅中醫學院修讀,實踐中考取主治中醫師,中醫藥主任醫師,九十年代又進修攻讀了中國中醫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薛理平女士數十年間拜師學醫,得18位中醫名家真傳,圖為權依經先生合影
80年代初,她是蘭州醫學院中醫教授權依經先生的得意門生,權教授已退休,但惜才愛才的他看中了她在中醫方面的天賦和才華,特意出山,再帶她一年門診,讓她系統地實踐瞭解一遍《傷寒雜病論》。在門診,權教授用大暢通瀉法,治癒一年輕女子喉結外側生長出來的腫物。當時情況已比較棘手,西醫外科建議需要開刀引流,把膿水排乾淨,再配合吃點消炎藥,但她擔心手術刀口會在脖子上留下一道永久的疤痕,況且還是正面的。難道要她永遠都圍著絲巾嗎?這對一個愛美的女孩來說是絕對難以接受的事情。權教授用大暢通瀉法消解她頸部腫物,完美完好。也讓她明白了:中醫是整體醫學,是完美生命醫學,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學說。
38歲時她曾是隴原甘肅赫赫有名的中醫師
中醫是醫學,更是醫道,中醫理論屬於中華文化體系,說的是天人合一,對整體宏觀的把握,在於治病於未發之時,比如《黃帝內經》體系,既是治病養生的理論,又是一種平衡陰陽,令身心不病的生活方式。在蘭州附屬醫院實習結束後,各科老師給予了她非常高的評價,並讚賞她:“注重經典著作的研究。”她在學習中醫方面有着很高的悟性,既能熟記經典著作中知識,更能夠活學活用。
實習期間,有一次實習生們聚在一起,有一個病人患有尿濁,去過北京、上海等許多大醫院都沒看好,她的老師看過幾次也未有見效的方子。她試着看了後提議說:“既然常規的藥都不管用,那就試試別的看看。”於是在她的建議下,老師開了三味新的藥,兩三天後果真見效迅速。她以扎實的功底贏得了師生們的極力讚賞。
▲薛理平女士數十年間拜師學醫,得18位中醫名家真傳,圖為恩師李子質先生合影
年,薛理平女士有幸結識了著名武術家、氣功大師、名老中醫馬禮堂先生,並拜其為師學習中醫養氣功,推動她在中醫領域開拓了更寬的道路。年5月,她自己成立了一個中醫養氣功健身服務部,一方面服務當地百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延續馬老師傳承發揚中醫養氣功的願望。
因為薛理平女士依靠平素積累的人脈,請到了當地許多知名中醫專家教授等作為顧問,所以醫療所自成立當天起,就引起了一時轟動。隨着口碑一天天地建立,找她看病的人越來越多,甚至《甘肅日報》還特地慕名來採訪,隨後《蘭州晚報》、《陝西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主流媒體都有採訪報導,一時間她成為了隴上、甚至大西北赫赫有名的中醫師,十里,百里,千里來求醫者,絡繹不絕。
當年全國詩詞學會副會長,甘肅詩詞學會會長,著名詩人袁第銳前輩,有感於薛理平創辦甘肅中醫養氣功健身服務部精神,說她是“贏得先生服後生”,特贈詩祝賀:
隴上名花秀幾枝,春蘭秋菊正當時。
杏林長得東風護,詠絮清才是藥師。
巾幗新傳養氣功,陰陽變理欲屠龍,
望聞問切能醫國,盡在靈犀一點通。
從北到南,她將中醫文化在東方之珠繼續發揚
年,薛理平女士在一位曾經醫治過的朋友介紹下,第一次南下,來到深圳出診。年來到香港發展。從西北高原到沿海都市,從北到南,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差異。
▲薛理平女士在“活出美麗人生”專題講座上擔任演講嘉賓
雖然她在甘肅聲名遠揚,但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的,加上中醫並不太為人所知,一切都歸零了,默默無聞的她只得從頭開始。她曾經受聘於香港理工大學教授中醫概論、中藥學、中藥內科學課程,並撰寫《香港文滙報?薛醫師信箱》專欄多年。其後她創辦了自己的診所,多年來她專注奇難慢性病醫治,並研發了十多個醫治慢性病的藥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治療心腎肝病的藥。
一步一步做起來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背後付出的辛勞和汗水是他人看不到的。藥效極好,患者常問,為何不大力推廣,其實當年,為了能註冊自己的新藥,她跑遍了廣州、清遠、山水、北京等多個地方的製藥廠,最終因種種原因而耽擱。
▲薛理平女士在第二届香港国际华人医学新进展研讨会暨中华名医论坛会上致词
得馬老師真傳,薛理平女士結合中醫與養氣功,在奇難慢性病治療方面頗有建樹,並積極推動和教授養氣功。薛理平說,“養氣功對我的醫療觀念有了徹底改變,可以說沒有馬禮堂老師的養氣功,就沒有我現在醫治奇難慢性病。”薛理平女士在她的新著《岐黃醫道——走出慢性奇難病之路》如是說道。中國氣功,貫穿上下五千年,涉及了醫、儒、道、釋、武術及文化各個領域,是中國文化長河中一座豐富的寶藏。若非親眼證實馬老師通過養氣功治好糖尿病及其嚴重並發症、治癒慢性肝炎、肝硬化、青光眼、白內障、紅斑狼瘡、白癜風、高血壓、冠心病、頑固皮膚病等等案例,她也不會相信養氣功會有如此神奇的作用。
中醫學將人體看做一個小宇宙,一個國家,五臓的運作:心是君主,肺為相輔,脾胃為倉廩之官,腎為作強之官,肝則是一個國家的大將軍,每個臓腑都有其分工,有其生理特性功能,用以相互協作,維護一個完整國家——健康人體的正常運作。古人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噓、呵、呼、呬、吹、嘻”六個字的口型,分別與體內的肝、心、脾、肺、腎、三焦相對應。呼氣時用意念和動作導引,令體內氣血循經運行,使大氣深入,濡養、滌蕩五臓六腑,通透腠理皮毛,從而取得健體治病防病的效果。這正是馬禮堂先生《六字訣》的原理。
▲薛理平女士多年來教授中醫,國內外學生眾多
在薛理平女士的用心經營下,她的診所常常門庭若市,中國醫術在她的繼承與發揚下,在這顆東方之珠裏再一次大放異彩。
從醫之道,艱辛無比;從醫之道,其樂無窮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從小時候背誦《黃帝內經》開始,薛理平女士就對這其中的“道”產生了興趣,繼而對中醫發自內心的熱愛。數千年的中醫文化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每當看到經典中記載的精彩案例,她總會感到內心澎湃,感歎學無止境。正如她所說的,從醫之道,艱辛無比。
然而,正所謂醫者仁心。但看到每一個病人來時因為病痛折磨而痛苦難受,又因自己的施診而痊癒輕鬆離開,這種內心的喜悅感和滿足感是難以言喻的。“在香港,我曾經給幾十個不孕的媽媽醫治過,當看到孩子出生時,有一種比自己親孫子還親的感覺。”從醫五十餘載,每一個案例都記在了她心中,信手拈來,“特別是醫治好一些求醫無門的奇難雜症,更是有一種成就感。”如此種種的案例,多得不勝枚舉,因此她也感慨說,從醫之道,其樂無窮。
▲薛理平女士多年來教授中醫,國內外學生眾多
回首匆匆歲月,薛理平女士有時候也會想,若是當初沒有離開蘭州,或許憑藉當時的名氣,不管是收入還是生活條件都會比在香港好很多。但是她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收到真正的徒弟,將中醫文化薪火相傳下去,若是做不到這些,賺再多錢也是沒有意義的。”
烘、炮、炒、洗、泡、漂、蒸、煮……中藥的炮製並不簡單,每一道工序都可能影響藥材的藥效和安全,至關重要。“以熟地為例,一定要經過九蒸九曬,才能達到最好藥效。”薛理平女士強調說,這些都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寶貴經驗。而隨着科技的進步,中藥也採用機械化生產,但有些工序可能就被簡化了。“我希望能將真正的中醫中藥傳承下去。”之所以她製作的藥從來不需要打廣告,早已樹立起了口碑,供不應求,正是因為她的這份嚴謹,每一次藥劑因為要炮製,因此要五六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薛理平女士與學生分享、交流時合影
《黃帝內經》中有言:“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薛理平女士亦強調應以預防為主,任何的治療都好不過不病。正如兵法上所說:不戰而勝者上,戰則次之,攻城為下。治病如用兵,有病治療、無病防病、強身健體,此乃上策之法。她也希望能通過對中醫及養氣功的推廣,讓更多人從中獲益。
五十多年的從醫之路,太多輝煌,太多感動,也太多坎坷,每一步走來她都不曾後悔。杏林春暖,愛滿人間,她還跋涉在真正中醫夢的崎嶇道路上!
目前+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