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与美国证券和解丨资本运作与传统商

文章来源:咖啡   发布时间:2025/7/2 11:07:13   点击数:
  

导语

在9月22日,#瑞幸咖啡将与美国证券集体诉讼达成和解#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话题内容显示,瑞幸咖啡与美国集体诉讼的原告代表签署了1.亿美元的和解意向书。

|01|

财务作假,瑞幸反而“赚”了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瑞幸咖啡6月底全国门店数量就已超过家,累计消费用户已突破万。在饮品上,今年上市的生椰系列单月销量超万杯,刷新瑞幸新品销量纪录。

瑞幸咖啡于今年5月、6月连续实现整体盈利,提前并超额实现年度盈利目标,实现了扭亏为盈,成为首次实现盈利的本土咖啡公司。

一年前,瑞幸咖啡因财务作假退市,经历了至暗时刻。根据披露的信息,营造出积极的氛围,在外界看来更像是瑞幸咖啡正式步入正轨的宣言。

对于瑞幸咖啡的翻身,资本市场、消费者人群等广罗大众,十分看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瑞幸咖啡与美国证券集体的微博热搜中,网友的评论中,也颇为有趣。

“股票又该涨了,割资本主义韭菜,还可以薅资本主义的羊毛,好样的。”

“瑞幸一开始只是想剪一波资本的羊毛,没想到自家真能赚钱!”

“薅资本主义羊毛,供工人阶级咖啡。”

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到一些很显眼的词汇:“薅羊毛”、“资本”。

大体的意思是,瑞幸咖啡薅资本的羊毛。

在很多消费者的眼里,瑞幸咖啡一直薅资本的羊毛,让国人低价喝到咖啡。

这个传闻不论正确与否,有一点说的对,那就是瑞幸咖啡的发展,一直和资本紧密相连,一直在“薅资本的羊毛”,借资本的力量,来发展自己的商业。

瑞幸咖啡的发展史,有着明显的资本运作的痕迹,这和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完全不同。

这种资本运作的模式,让瑞幸咖啡实现了指数增长,仅仅开业一年,就开辟了家门店,实现了野蛮增长。

即便出现了财务造假的丑闻,瑞幸咖啡依旧受资本市场青睐,曾有文章《赔偿1.87亿美元,瑞幸咖啡反而“赚了”》指出,就算瑞幸咖啡有天价赔偿,但是因为有资本运作,瑞幸咖啡整体其实是“赚”了。

|02|

传统商业运作与资本运作的不同之处

资本运作的企业,真的这么强吗?和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是怎么样的呢?

纵观我国商业的发展史,有很多企业,都是一产做到二产,再由二产做到三产,或者,从二产做到三产,最终上市,也有的一辈子都停留在二产,赚取着微薄的人工利润。

用一个简单的比方,比如说一个企业,一开始做的是服装的生产、加工,赚取人力的利润。后来经过发展,经过资金的积累,这个工厂开始做自己的服装品牌,在线下开直营店铺,在线上开店铺,最后慢慢积累更多的资金,在全国开连锁店。

像这样的企业很多,比如说联想,就是做组装做代加工起家,最后积累了自己的资金,开始做品牌,做电脑。

但也有很多企业,终其一生,都停留在二产,无法突破到三产。

二产多是加工制造,赚取的利润低,比如说耐克一双鞋可能要一百美金,品牌商从中会赚取75%的利润,中间的销售商可能会赚取15%的利润,剩下的就是加工商的利润和原材料成本。

这个模式很容易发现,加工制造商仅仅赚取了微薄的钱,他们生存的很是辛苦。

二产赚取的利润实在很低,低到企业家都不舍得把这部分钱拿出来,做转型升级三产的品牌塑造费。

资本运作的商业模式,和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不同。

瑞幸咖啡,使用的就是资本运作的商业模式。首先,瑞幸咖啡的创始团队,构建了瑞幸咖啡的蓝图与品牌故事,向陆正耀旗下公司、钱治亚、陈敏等共借款3.82亿,这些借款全都是无息借款。

利用这些资本作为启动资金,瑞幸咖啡疯狂夸张,在一年的时间内,就拥有家直营门店,然后瑞幸咖啡继续讲故事,讲前景,给投资者讲未来。

在瑞幸咖啡的描述中,瑞幸=平台+产品+终端+物流,围绕着瑞幸咖啡平台,通过小程序、无人售卖机、无人咖啡机来进行咖啡、茶饮、坚果、文创的服务以及出售。

将故事讲的好,瑞幸咖啡给投资人描述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商业生态图景,把投资人说的天花乱坠,年6月,瑞幸咖啡获得2亿美元的融资。

于是,利用这2亿美元,瑞幸咖啡又不断融资,不断开店,继续融资,继续扩张,不断循环下去,最后成功IPO。

这一切的操作,都是资本运作,瑞幸咖啡创始团队,很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也没有用自己的利润来扩张,短短几年,就成为庞然大物。

如果换成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肯定是先开一家门店,然后慢慢积累利润,发展品牌,等利润足够,再继续开分店,继续下去,想要成为瑞幸咖啡这样的庞然大物,定然很难。

瑞幸咖啡,烧资本的钱,才能采用低价策略,用低价咖啡占据市场,获得客户。

|03|

资本运作的降维打击

普通的企业,是老老实实从一产做到二产,然后二产做到三产,而瑞幸咖啡不是,和瑞幸咖啡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

很多人都知道,拼多多创始人是黄峥,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黄峥还是段永平的徒弟。

段永平是谁?他是“小霸王”和“步步高”的创始人,此外,他也是“老师”,教出的四个学生,分别是步步高的CEO,OPPO的创始人、vivo的创始人以及拼多多的黄峥。

这些知名品牌创始人做商业时,会先做好产品的顶层设计,找准产品定位和细分市场,避开大量的竞争对手,建立自己的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停寻找目标客群,总结客户的诉求和痛点,并围绕他们的需求去设计自己的产品。

然后,他们拿着产品蓝纸游说资本进场,拿着资本股权融资所给的资金,进行三产品牌的建立和广告投放。当产品的品牌效应产生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客户和订单;然后,他们就会去选择处于二产的企业进行产品制造。

总结下来,段永平的这四个学生做商业时,他们的思维逻辑并不是老老实实从一产做到二产,然后二产做到三产的;相反,他们是直接从五产入手,再返退到三产、二产的。这种商业模式的打法,效果我们都看到了,能很快就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要实现这种商业模式,是需要大量资本介入的。

吸引资本介入,需要产品在前期做好严谨的商业设计和顶层设计。只有这两方面做好后,才能保证后面的环节,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写到这里,相信读者已经能明白,为什么淘宝、京东、拼多多、滴滴出行等大企业对于客户体验项目的预算费用会那么多。因为这些企业都是通过非常完善的商业计划书,找到合适的资本,通过天使轮、A轮、B轮、C轮的股权融资,一步步将企业做大做强的。

当今时代,机会不等人,再使用按部就班“爬台阶”升级的模式,成功的就是别人。所以企业家做企业要善于用资本的思维降维打击来进行商业运作。#商业教练沈海涛#

我是沈海涛,拥有二十余年投融资操盘经验、百余家企业资本运营的实战商业教练。想要了解企业成长背后的逻辑、财富增长的故事、操盘的真实案例、传统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hwwrm.com/jbby/16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