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腹痛腹泻,警惕ldquo绿色癌症

文章来源:颈部肿物   发布时间:2020-8-4 17:55:09   点击数:
  

生活中,有人常常会感觉“肚子痛”,揉揉按按就好了,也就没当回事。诚然,腹痛的发生并没有什么规律,大部分情况下通过转移注意或者适当休息按摩以后就自行缓解,这个时候不必过于担忧。但是“肚子痛”是大部分消化道疾病的“警示”。

当出现腹痛持续时间长,缓解困难,甚至伴有反复发作的腹泻时,我们就要警惕一种严重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肠病。近20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呈现年轻化发展态势,熬夜、疲劳、西化饮食等均可诱发炎症性肠病,已逐渐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患者一旦得病,诊断、治疗方面要花费大量的费用,这会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炎症性肠病也因此得名——绿色的癌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ionbowel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和普通肠炎有较大区别。普通肠炎一般是急性的,进行抗感染治疗后可以治愈。而炎症性肠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目前仍无法治愈。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只局限于大肠,而克罗恩的炎症可以发生于全消化道从口腔到肛门部。

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痛、便血、肛周脓肿等;

2.全身症状如体重下降、发热、乏力、贫血等;

3.肠外表现如关节、皮肤、粘膜、眼部病变等;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肠梗阻、大出血等,甚至癌变

炎症性肠病(IBD)病因: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

IBD共同发病机制,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微生物参与下引起肠道免疫失衡,损伤肠粘膜屏障,导致肠粘膜持续炎症损伤。

对于IBD患者来说,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一直处于异常亢进状态,如果摄入食物过敏原便会加重肠道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较差的饮食习惯,富含饱和脂肪的「垃圾食品」、典型的西方化饮食常被认为是影响基因易感人群发病,或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

炎症性肠病(IBD)如何确立诊断

在门诊经常会听到患者说这样的话:“医院看了一年多,什么检查也都做了,也没确诊是什么毛病。”

在临床上对于IBD的确诊尚缺乏金标准,加上很多医护人员的认知不深,往往会导致患者就医延迟。

IBD的诊断要点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是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判断。1.首先是疑诊,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反复腹泻、腹痛,近期体重下降等症状。2.然后就是进行拟诊,实验室检查比如血常规中可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升高,C反应蛋白的和血沉的升高。大便钙卫蛋白也可以很好的反映肠道的炎症情况。影像学检查比如消化道CTE、MRE等可以为诊断提供依据。3.内镜包括小肠镜,大肠镜、胶囊内镜,是诊断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检查方式,炎症性肠病患者内镜下的肠道是有散在或多发溃疡,但是到这里还是不能确诊,最后还要看病理学特征性改变。

无法治愈,但能与疾病「和谐共处」

首先不管是克罗恩病还是溃疡性结肠炎,目前都无法治愈,但我们能与疾病和谐共处。治疗的总原则是: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激素(如美卓乐等)、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等)。

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IBD患者如何健康饮食

IBD预防、或IBD患者饮食的大致方针就是健康饮食。

高糖(蔗糖)食物、高脂饮食、肉类食物(亚油酸)、低纤维食物可明显增加IBD发生风险;而蔬菜、水果、多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鱼肉、谷物、坚果则能够降低IBD发生风险。有研究显示,多摄入水果、蔬菜、鱼肉者,会使CD发病风险降低53%。

因此,要教育患者不吃垃圾食品、少吃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如辣椒等)、不吃在冰箱里存放过久的食物,少吃有添加剂的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和高质量蛋白质食物。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荆州一医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亚专业小组在卢月月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已开设炎症性肠病专病门诊多年,并联合肛肠外科、胃肠外科、风湿免疫科、营养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作,为病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还建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wwrm.com/bzzs/11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