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颈部肿块
一、甲状舌骨囊肿
为最常见的颈中线囊肿,上自舌盲孔,下至胸骨柄切迹均可发现该病。
临床表现:生后4月~7岁儿童颈前囊性肿物,90%位于中线,无疼痛感,随伸舌及吞咽上下活动。位于舌根表面的囊肿,应与舌根甲状腺鉴别;位于颈下部者应与甲状腺肿瘤鉴别。
治疗;手术切除。要点为手术治疗时必须将囊肿连同舌骨中段一并切除,否则日后容易复发。
二、鳃裂囊肿
一般认为,胚胎时期第1~3鳃弓发育出现异常而形成鳃裂囊肿,此病好发于青中年,男性约占60%。颈上区、胸锁乳突肌前缘肿物,70%为囊性,30%为实性。约有20%表现为间歇性肿物,因囊壁的淋巴样组织与咽淋巴沟通,上呼吸道感染时,囊肿也发生感染而增大,炎症消退后,囊肿可恢复原来大小。
治疗:手术切除。手术时应避免遗留囊壁,以防止术后局部复发。
三、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始囊,脱出的部分淋巴组织与正常淋巴系统失去联系,但仍保持原有的快速增生的潜力。
病理大体可分为:
①单纯性淋巴管瘤:由薄壁的淋巴毛细管组成,管腔不规则,内含淋巴液。
②海绵状淋巴管瘤:由扩张的淋巴间隙组成,其腔隙大小不一,内含淋巴液。
③囊性淋巴管瘤:由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囊腔互不相通,内含淋巴液。
淋巴管瘤多见于生后不久的婴幼儿,成人少见,男女性别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好发部位为腮腺区、颈后三角、锁骨上区,以及口颊、舌根、口底等,一般生长较慢。肿块呈不规则隆起,质地柔软,囊性感觉,边界不甚清楚,但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透光试验为阳性。大的淋巴管瘤可压迫气管引起喘鸣,或累及口、咽部出现吞咽、语言障碍。
治疗:手术切除为主。一般认为不宜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原因有二:①肿瘤邻近大血管和神经;②硬化剂使囊壁组织增厚粘连,会增加以后手术切除的难度。近年来国内有报道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对颈部淋巴管瘤有一定疗效。
放射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但不宜用于年幼病人。治疗后1年内复发约占10%~15%。海绵状淋巴管瘤复发率高于囊状淋巴管瘤。
四、血管瘤
血管瘤为先天性疾患,由胚胎期的中胚层残留组织发展所形成。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经管化后与遗留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发生在头颈部的血管瘤占全部血管瘤的50%以上,是其好发的部位。
临床可分成四类
(1)毛细血管瘤常见于颈部。肿瘤由毛细血管构成,肿瘤局限于皮内或皮下,可稍突出皮肤表面,分叶状,边界清楚,颜色鲜红或紫色,可被压缩,但压迫时很少变白。
(2)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由静脉构成。肿瘤位于皮下,紫蓝色,界限不清,瘤体柔软,压迫后颜色会变白,低头时肿物胀大。
(3)蔓状血管瘤由动、静脉构成,好发于成人的头皮、耳廓。肿瘤表面皮肤呈紫红色,温度较高,可有明显搏动感或杂音,局部组织常出现增生肥大,也可有动脉性出血。
(4)微静脉血管瘤又称葡萄酒色斑,由静脉构成。肿瘤呈弥漫斑片状,好发于头颈部。瘤体呈鲜红色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等平,边界清楚,压迫可变白。
多数血管瘤侵犯表浅组织,如已侵入深层组织,将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如吞咽障碍、呼吸道阻塞、吐血,以及上肢运动感觉障碍。
检查时,进行瘤体穿刺很有意义。抽出血液即可获得确诊。
治疗:血管瘤治疗方法有多种,均有一定效果,可视瘤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冷冻治疗。
利用低温破坏血管内皮,引起栓塞和纤维化,适用于表浅的血管瘤,不会遗留疤痕。
(2)硬化剂治疗。硬化剂注入血管内引起栓塞,近来国内有报道用平阳霉素作为硬化剂。如瘤体较大,硬化剂治疗可分多次,多点进行,每次3~5点,每处注药0.5~1ml,每周一次,反复施行,避免一次用药量过大引起的副作用。
(3)放射治疗。表浅的毛细血管瘤可用X线浅层放射治疗和32P敷贴治疗。放射治疗慎用于婴幼儿,以免引起发育障碍。
(4)手术治疗。较大的血管瘤可分期手术切除。术中特别注意控制大出血。术后残留病灶可用放射或其他方法治疗。
(5)药物治疗。近年来有采用皮质激素大剂量冲击疗法治疗婴幼儿毛细血管瘤的报道,对毛细血管瘤有一定疗效。一般用强的松2mg/kg体重,每日总量不宜超过20mg。每日一次,每3~8周为一疗程,逐渐减量后停药。
科室简介
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是鹤壁市唯一诊治甲状腺、乳腺疾病的专业科室,近年来我科不断开拓创新,先后开展乳头内陷矫正术(不开刀)、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微创乳腺活检术、乳腺癌保乳手术、乳腺癌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房再造术、缩乳术、非哺乳期乳腺炎手术治疗,超声引导下甲状腺肿瘤活检术及甲状腺肿瘤微创手术等治疗,并开展了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胸壁、上臂)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填补了我市空白,同时常规开展低领小切口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喉返神经探查术、甲状腺癌根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