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最新数据表明,消化系统癌症中,结直肠癌发病率居第一位,发病年龄也有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
因此,大肠癌的预防刻不容缓!长期坐位工作的年轻人尤其要重视。
一、结直肠癌的较早期症状
1、腹胀、腹痛
原因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或者肠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为隐痛或胀痛,还有渐渐加重的趋势,甚或表现为无规律的绞痛。2、便血
一般直肠病变或痔疮因病变距肛门较近,血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往往是血便分离。只在出血量较多时,才可见大便呈棕红色、果酱样。
大约只有约36%的患者肉眼能看到出血。待肿瘤体积增大,影响粪便通过,可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出血量小,随着结肠的蠕动与粪便充分混合,此时肉眼观察不易看出,但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3、贫血
当长期慢性失血,超过机体造血的代偿功能时,病人即可出现贫血这种,大肠癌的早期症状。肿瘤阻塞,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通过受阻。随着肿瘤扩散浸润加重,肿瘤表面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表现,尤以贫血、消瘦为著。4、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直肠癌患者大便次数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当大肠肿瘤相对较大且有糜烂、溃疡或感染时,才可能发生大便习惯、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如果癌肿突出向直肠腔内生长,导致肠腔相对狭窄,则排出的大便往往变细、变形,可呈扁形,有时变形的大便上附着一些血丝。5、腹部肿块
腹部出现肿块可能是肿瘤本身,或者是肿瘤与网膜、周围组织浸润黏结的肿块。肿瘤本身的肿块的形态会比较规则,轮廓较为清楚。如果是结合的肿块,它的形态不甚规则。肿块一般质地较硬,有的可随肠管的活动而活动。
二、结肠癌的高危因素
1.得过癌前结肠息肉(腺瘤性息肉);
2.直系亲属得过结直肠癌或癌前息肉(腺瘤);
3.各种家族性遗传性结直肠癌病史;
4.炎症性肠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
5.长期饮酒、烧烤、腌渍、熏制食品,过多摄入红肉类、高脂肪类;
6.长期坐位工作而又缺乏运动者。
三、结直肠癌的预防
结直肠癌说到底是吃出来的癌症,“三高一低”和缺乏运动是主要诱因。所谓三高,就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一低就是食物中膳食纤维过低。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要定时适量
肠癌的发生和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有着极大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尤其要注意晚餐不宜吃得过晚和过饱。因为晚餐吃得过晚和过饱,容易造成消化不完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在肠道累积,大大增加了患肠癌的风险。
2.积极运动和减肥
肥胖和缺乏运动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而二者又是互为因果的。所以,运动至关重要,尤其是白领一族。长期坐位工作而缺乏运动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3.注意补充维生素E,并多吃富含维生素D与钙的食物
缺乏维生素E有可能诱发结肠癌。维生素E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对人体各方面都有着益处。
钙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危险呈负相关,而维生素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
4.多吃富含叶酸和硒的食物
叶酸也就是维生素B9,研究发现,增加日常饮食中的叶酸摄入量,提高血清叶酸水平能显著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
硒是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微量元素,食物中含硒量高和血硒水平较高的地区,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以及白血病等的患病率很低。
5.增加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
专家通过分析饮食结构后发现,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结肠肿瘤的发生率呈负相关,每天摄人35克以上的纤维素,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40%。
8.少吃高脂食物
研究表明,总的能量摄入与结直肠癌危险性有关系,无论摄入的能量是蛋白质、脂肪还是碳水化合物。减少能量的摄入有可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同时,减少脂肪与红肉摄入,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动物脂肪和肉类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高脂摄入者结直肠癌发生风险是低脂者的3.26倍。
除了上面所说的食物和生活习惯的问题,其他很重要的两条是:
一是及时筛查结肠镜
普通人群,50岁前做一次肠镜;高危人群,45岁前(有专家认为35岁更合适)做个肠镜。二是戒烟戒酒
四、结直肠癌精准用药,基因检测来帮忙
美国《NCCN指南》关于结直肠癌靶向治疗基因检测的建议
美国《NCCN指南》以及《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建议:在结直肠癌治疗前必须明确RAS基因状态,并且在确定为复发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时,推荐进行KRAS,NRAS,BRAF基因的检测。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EGFR单抗类药物的使用,与RAS及RAF等基因状态密切相关,其基因检测对结直肠癌的指导用药非常关键。
目前,结直肠癌的诊治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进行靶向治疗之前需要基因检测,只有了解了肿瘤的基因变异类型,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受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