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嘲傻子到年入千万他像一颗咖啡豆,

文章来源:咖啡   发布时间:2024/8/24 12:53:11   点击数:
  

从被嘲“傻子”到年入千万:他像一颗咖啡豆,历尽磨难,终得醇香

前段时间央视新闻报道了一个残疾人的故事,并称“他的逆袭很传奇”。

这个人叫陆鸿,十个月大时因中毒性脑炎导致“脑瘫”。从此,语言不畅、走路不稳、表情失常成了他的标志。被嘲笑为“傻子”,更是他从小的家常便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可如今,42岁的陆鸿是一家纸制品厂的厂长。这个厂年一举创下万元的营业额,陆鸿也从人们嘴里的“傻子”变成了“陆老板”。

完成这个转变,陆鸿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在漫长的日子里,他没有被外界的嘲讽和打击压垮,不但完读完了职高,还在就业无门后自己创业,凭着努力、勤奋和智慧,改写了人生,实现了逆袭。

我们大部分人可能不会遇到像陆鸿这样的情况,但生活依然会有困难,压力常常很大。就像《咖啡豆》这本书中说的,“生活有时就像是一壶热水,你会发现周遭的环境和面临的状况在考验你、改变你。如果你不够坚强,就会变得软弱或是冷漠。”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在困境面前也能从容以对、获得成功呢?《咖啡豆》这本书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让你在人生困境中也能拥有逆袭的力量。

本书作者乔恩·戈登和达蒙·韦斯特都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演说家。他们的“咖啡豆”课程在西点军校、戴尔等强公司、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等机构广泛使用,并鼓舞了无数人们。

1.道理简单却深刻

加缪曾说,“每当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义时,正是它的简单令我震惊。”意思是说,越深刻的道理反而越简单。

《咖啡豆》这本书就是本“简单”的书:文字简单,插图简单,故事简单,诉说的道理也很简单,却非常深刻。整本书只讲了一件事:想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可做起来并不容易。

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很多人都会在外界寻找原因。例如领导没能力,同事不配合,老公不体贴,孩子太淘气,等等。久而久之,我们潜意识里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都是别人不好,我能怎么办呢?”仿佛种种困难把我们推入了一种“别无选择”的境地。

殊不知,无论多难,我们始终有的选。

书中主人公亚伯是个高中生,他最近遇到了很多困难,压力大得让他喘不过气来。考试临近论文还没写;父母吵架,很可能要离婚;压力最大的是本周的橄榄球赛,亚伯非常希望在那场比赛中被球探选中,然后去大学打球。

重重压力让亚伯乱了心神,他不停上网、刷视频,想以此排解烦恼。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人,分明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去做,他们却不停玩游戏、刷抖音,就是不想开始。其实他们像书中的亚伯一样,觉得自己压力太大,只想逃避。

亚伯的老师说,当各方面的压力向人们袭来时,生活仿佛变成了一壶烧开的水。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是在开水中做一根胡萝卜、一个鸡蛋,还是一颗咖啡豆呢?

胡萝卜在热水中会慢慢变软,就像很多遇到困难的人,他们认定外界的力量大于自己的内在力量,于是变得软弱无力,向困难投降。

鸡蛋在热水中会慢慢变硬,就像有些人遇到挫折就消极、抱怨,慢慢戴上一副冷漠、甚至愤世嫉俗的面具,成了消极情绪的俘虏。

只有咖啡豆,在热水的浸泡下,不但没有改变自己,还把热水变成了香醇的咖啡。就像开头说的陆鸿,他从小被嘲讽、打击,尝尽人间冷暖。但他没有意志消沉,更没有憎恨生活,而是选择相信自己,最终凭实力把老天给的一手“烂牌”打成了“人生赢家”。

所以,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是,想改变世界,先要改变对自己的看法。选择做一颗咖啡豆,就是相信自己不但不会被逆境影响,反而会扭转逆境,战胜困难。

2.自信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带来的力量

从小到大,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会有人鼓励我们说“要自信”。不知道你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这句话听多了就会在心里纳闷:到底什么是自信啊?怎样才能做到自信呢?

其实,“自信”不是一句口号。有了“我是咖啡豆”的认知,剩下的就是付诸行动,真正成为一颗“咖啡豆”。而自信,就是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拥有的力量。

近几年,演员张译逐渐被观众所熟知,他最近还主演了张艺谋导演的两部电影,并成为中国第五个突破百亿票房的男演员。然而,他的成功其实是在逆境中苦苦打拼出来的。

张译18岁时爱上表演,但因为“形象差”,在北影和中戏的考试中双双落榜。最后,他以“自费生”的名义留在了北京军区的一个话剧团里,一呆就是十年。

那十年是张译最沮丧、最困难的十年。演戏时只能跑龙套,做的最多的是活道具、场记。但最让他沮丧的是他的演技没人认可。一位老导演还曾经对他说:“张译,你再演戏就是个死”。

很显然,张译如果只是心中默念“要自信”的话,根本不能成功。相反,那时的张译特别自卑。后来他总说“人在自信的时候,五官才会长开”,还说自己那十年就没长开,特别丑。

但张译没有被自卑打败,而是坚持不懈地为演员梦付出努力。有一次剧团排练一部话剧,一排就是六年,可导演从没让张译上过台。张译就等大家都走了,再回到舞台上把整场戏演一遍。

这部戏就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原版话剧,而张译付出的努力为他日后在电视剧中的精彩表现奠定了基础。最终,他凭借《士兵突击》里的班长史今一炮而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看,如今这么成功的一个演员,当年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非常自卑。但张译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坚持为梦想付出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一点点建立自信。所以当他听说《士兵突击》要开拍时,他毫不犹豫地给导演写了一封“请战书”,而导演也因为这封信而录用了他。这就是张译通过默默努力换来的底气。

所以,在心中喊着“我要做一颗咖啡豆”没有用,重要的是真正开始去做。

3.当你忘记自己是一颗“咖啡豆”的时候

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经常会走着走着就迷失方向。就像书里的主人公亚伯一样,他在大学里始终践行着咖啡豆的精神,但当他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压力让他逐渐忘记了自己要做一颗咖啡豆的初衷。

高中毕业后,亚伯上了军校,同时把咖啡豆文化带到了学校里。军校的环境非常严苛,除了有大量的训练以外,还会设置固定的学员淘汰率,每年都会有学生被退学。而就在这个时候,亚伯的父母也离婚了。

但亚伯告诉自己,失败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它只是一个需要克服和转变的状态,他愿意从失败中学习成长,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于是,亚伯开始积极向同学和老师们分享自己的咖啡豆课程,并且成长为一名学生会领袖;对父母的离婚他也能坦然接受,并帮助父母友好地解决分歧。

可以说,亚伯在军校的这几年里学业优秀,自己也成长了很多。但是,开始工作后亚伯慢慢发现,步入社会后的困境和烦恼远比军校中的更磨人。

亚伯毕业后来到一家销售公司,不久还结了婚。他努力工作,希望生活越过越好。但是公司业绩不断下滑,再加上夫妻俩陆续有了三个孩子,他们的家庭有些不堪重负了。

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亚伯越来越沮丧,他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在一个颓丧的清晨,亚伯一个人在厨房喝咖啡,心中对未来充满迷茫。突然间,他感受到咖啡蒸腾的热气,那股温暖让他想起了多年前,老师曾给他上的那堂咖啡豆课程。

亚伯发现,当逆境来袭,恐惧来得太快,自己多年来建立起的自信一下子就被动摇了。他差点就被生活和环境打败了,而忘记了自己本来拥有的“咖啡豆”般的精神。

你是不是也像亚伯一样,经常在迷茫中忘记自己的力量呢?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颗咖啡豆,关键是不要在生活的重压之下遗忘它。后来的亚伯会在自己的衬衣口袋里装一颗咖啡豆,随身携带,时刻提醒自己。只要能拥有改变自己的勇气,我们的未来都会和亚伯一样,所向披靡。

4.结语

《咖啡豆》这本书简单好读,而且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找到让人备受鼓舞的“金句”。例如“你是一根胡萝卜、一个鸡蛋还是一颗咖啡豆?”“你知道自己是一颗咖啡豆,你将由内而外地转变你所处的环境和世界。”“他发誓再也不允许环境来定义他和家人的未来。”

你也许会说,这就是本“心灵鸡汤”嘛。没错,你也可以这么认为。不过李诞曾经说过一句挺有意思的话:“心灵鸡汤很多说的都是对的,它是鸡汤的原因是很少有人去实践。”

所以,是否是“鸡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不会去做呢?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当成是亚伯随身携带的咖啡豆,放在书桌上,放在枕边,甚至是放在办公室。闲来翻阅一下,也是一种修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wwrm.com/jbwh/15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