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沙龙是众多英语爱好者聚在一起,围绕英语所开展的活动,主要是提高参与者的口语能力。
1.“沙龙”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语单词"Salotto",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17世纪起,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进出者,多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欧美各国文化界,十九世纪是它的鼎盛时期。
2.英语沙龙都在室内举行,如图书馆,教室,咖啡馆等等,参加者以社会人居多,话题比较广泛。英语沙龙的英文名称是EnglishSalon。英语角则都是在室外举行,如公园,广场,校园等等,参加者学生居多。英语派对则是在室内举行,如咖啡馆,白领会所等等,参加者基本为社会人,提高英语口语已经成了次要的目的,因为英语派对的参加者往往是外企人士,英语本来就是工作语言。参加英语派对的目的主要是使用英语进行社交。语言本身是文化的载体,使用英语进行社交往往能突破很多的社交心理阻碍,从而进行更深的交流。
扩展资料:
一、英语沙龙起源
沙龙是意大利语,原意为大客厅,进入法国后引申为贵妇人在客厅接待名流或学者的聚会。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她出身贵族,因厌倦烦琐粗鄙的宫廷交际,但又不愿意远离社交,于是在家中举办聚会。她的沙龙从年起开始接待宾客,很快就声名鹊起。在她的沙龙里,成员彬彬有礼,使用矫揉造作却又不失典雅优美的语言,话题无所不包,学术、政治,时尚甚至是流言蜚语。这类沙龙通常由出身贵族的女性主持,她们才貌双全,机智优雅,被称为“女才子”。18世纪以后,沙龙谈论的话题更为广泛,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称为革命的温床。法国大革命期间,沙龙活动被禁止,之后尽管有所复苏,但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逐渐演变为展览之意。
二、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
1.定期举行;
2.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
3.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
4.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
三、沙龙在现在的延伸意思
现在“沙龙”一词一般意为较大的客厅,原来指的是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沙龙原为意大利语,十七世纪传人法国,最初为卢佛尔宫画廊的名称。日后逐渐指一种在欣赏美术结晶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所以沙龙这个词便变为不是陈列艺术品的房间,而更多的是指这样的集会了。在十七、十八世纪时的法国,作为社交场所的沙龙,具有很大的影响。当时图书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各种宣传工具也不发达,一些文人学士往往在沙龙里朗诵自己的新作。在沙龙里传播信息,制造舆论,从高谈阔论中吸取富于智慧的语言,洞察人们的良知,自然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法国最有名的沙龙要属巴黎的朗布伊耶宅邸,这里集中了当时法国的许多名流、学者。进入十八世纪以后,沙龙的性质有所变化,在沙龙里所谈论的,主要的不是文学艺术而是政治科学,有时也出现过激的言论,因而那时的沙龙往往成为革命的温床。不久,由沙龙派生出来了只讨论政治问题的俱乐部。现在美术展览使用沙龙这名字的也屡见不鲜,最早的美展则是由一六六七年路易十四举办的。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