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抗肿瘤坏死因子生物制剂使用与炎症性肠病手术并发症的关系
文献来源:中华炎性肠病杂志,,1(3):-
作者:陈钰锋、吴小剑
作者单位:医院结直肠外科
核心观点文献精粹
炎症性肠病(IBD)是肠道慢性炎性疾病,其治疗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可特异性结合可溶性与跨膜性TNF,抑制TNF与其受体结合,阻断后者的生物学活性,具有促进黏膜修复、局部免疫调节、减少炎症肠黏膜组织内血管生成等作用。
近年来,抗-TNF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人鼠嵌合体IgG1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IFX)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阿达木单克隆抗体(adalimumab,ADA),在诱导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缓解和促进黏膜修复方面效果显著。
但大样本回顾性分析发现,生物制剂时代前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手术率虽有所下降,却仍然较高。同时,由于对自体免疫的调节作用,抗-TNF制剂的使用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本文从抗-TNF制剂对手术并发症、手术时机和方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供同行参考。
一、术前使用抗-TNF制剂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
术前抗-TNF制剂多用于诱导炎症缓解,但如在用药期间出现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则多数无法避免手术。
为此,对于存在潜在手术指征的患者,切勿过度依赖抗-TNF制剂以期完全代替手术,甚至通过增加剂量或联合激素以期回避手术;而应积极改善营养、引流脓肿、控制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抗-TNF制剂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理论上具有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但现有临床研究中其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尚无一致结论。
部分研究表明术前使用抗-TNF制剂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与未接受抗-TNF制剂治疗的患者无明显差异。
但Appau等人发现术前3个月内经IFX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吻合口漏、切口感染和再入院率显著增加。
一项共纳入例患者的Meta分析,也表明术前使用IFX显著提高了非手术部位的感染性并发症。
年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共识意见指出,抗-TNF制剂可能增加克罗恩病术后并发症风险,但仍存在争议;
年ECCO与欧洲肛肠病学会(ESCP)的联合共识指出,抗-TNF制剂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密切相关。术前使用抗-TNF制剂,可能显著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急诊肠切除术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联合应用其他药物对抗-TNF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没有直接的影响,但目前的研究表明联合应用巯嘌呤或激素(≥20mg),可能增加炎症性肠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当然,这些研究未排除联合用药的患者本身存在较严重病变的情况,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术前应用抗-TNF制剂的手术时机
考虑到术前短期内抗-TNF治疗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使用抗-TNF制剂后的手术时机,一直是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