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31岁
主诉:发现枕部肿物6+年。
现病史: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枕后部肿物,偶伴颈部活动后压痛明显,伴头晕头痛。此后肿物未明显增大,未予重视。为求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患者神清,精神可,枕后部肿物,无压痛,颈部活动可,无头晕头痛,无恶寒发热,无心慌心悸,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6年“强直性脊柱炎病史”,余不详。
实验室检查:术前淋巴细胞总数1.18×/L(正常值1.6-4.00×/L)、中性粒细胞总数1.06×/L(正常值2.0-7.5×/L)、白细胞总数2.80×/L(正常值4-10×/L)。风湿三项提示:抗链球菌溶血素"O"IU/mL(正常值0-IU/mL)。
超声:无。
CT/MRI扫描:彩超:枕部皮下实性肿块,性质待定(大小7.8cm×4.3cm×7.5cm)。
CT扫描:CT检查设备为宝石CT(GEDiscoveryCTHD),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颅底至第七颈椎,常规扫描层厚为5mm、层间隔5mm,电压80-kV自动切换,自动管电流,矩阵×。
查体:右侧后枕部触及一肿物,大小约7cm×5cm×6cm,质韧,无压痛。
二、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一该病例在CT平扫基础上,下列哪项检查和技术最能提供定位、定性信息(单选)?
A颈部正侧位DR拍片
B颈部DSA检查
C颈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
D颈部CT增强检查
E颈部MRI平扫
答案解读:C
解析:该患者在行CT平扫后,直接CT增强检查也可以提供病灶信息,不过病灶为软组织肿块,MRI及增强为更优选择,更有利于判断组织成分及血供信息,有助于该病灶的定位与定性诊断。答案为C
问题二CT增强和MRI的特征性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A病变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
BDWI(b=)呈略高信号,边界尚清楚
C其内及周围见多发迂曲血管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明显强化
D病变内部可见T1WI及T2WI低信号区,强化显示该区域无强化,提示纤维成分
答案解读:ABCD
问题三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MR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海绵状血管瘤
B神经鞘瘤
C淋巴瘤
D孤立性纤维瘤
E颈动脉体瘤
答案解读:D
三、诊断分析思路
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后颈部平斜坡至颈5椎体水平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CT平扫密度略不均匀,CT值约37-50HU,邻近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征象。
MRI所示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DWI(b=)呈略高信号,边界尚清楚,其内及周围见多发迂曲血管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明显强化,其内可见无强化坏死区,并且早期强化并延迟强化。
本病例的读片思路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CT扫描发现后颈部病变较为容易,MR平扫及增强有助于鉴别肿块成分和判定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本病例基本征象为单发、边界清楚、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坏死及流空血管,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强化模式。
2)定位诊断:定位比较简单,后颈部软组织肿块,骨质未见破坏。
3)定性诊断:本病例相对少见,术前定性较难,确诊靠病理。临床上31岁年轻女性,发现枕部肿物6年,但无其它不适,因有较多迂曲血管,强化明显,高度强化肿块通常提示为血供丰富的肿块,病变内部可见T1WI及T2WI低信号区,强化显示该区域无强化,提示纤维成分。对于病变的诊断有提示意义。主要与海绵状血管瘤、主动脉体瘤或神经鞘瘤等鉴别。此病例T2WI信号不是特别高,不是特别符合血管源性肿瘤,坏死囊变少,不符合神经鞘瘤。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SFT的影像学特征有以下几点:(1)病灶为边界清晰的单发肿块,较小者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较大者呈浅分叶或不规则状。(2)同肌肉相比,肿瘤实质在CT上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为等、高信号,T2WI信号强度随着胶原纤维含量的增高而减低,而富细胞区呈高信号。肿瘤较小者密度/信号均匀,较大者可有囊变、坏死、钙化、出血致密度/信号不均。(3)肿瘤多呈“地图”样明显强化,肿瘤细胞密集区强化明显,而细胞稀疏区与胶原纤维束玻璃样变区域强化相对较弱,因此形成“地图”样不均匀性强化。文献报道,病灶T2WI上高信号区域在增强后明显强化,此征象极具诊断价值。(4)肿瘤血供丰富,MRI平扫可见流空血管,增强后肿瘤内和/或周边可见明显强化的血管,本病例与文献报道相符。
鉴别诊断1)海绵状血管瘤:呈团簇状、分叶状不均匀密度影,T2WI及T2WI压脂以明亮高信号为主,MR内见迂曲蚓状流空血管影,可有分隔,位置多表浅或靠颈动脉鞘后方,范围广,界限不清。增强扫描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并可见纡曲血管强化,CT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边界清楚,增强扫描。
2)颈动脉体瘤:为副神经节瘤,一般位于颈总动脉与颈内、外动脉交叉及颈内静脉内前方,等密度影,MR呈不均匀等T1长T2信号影,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血管流空低信号影,称“盐胡椒征。CTA颈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颈总动脉分叉处上方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增大,呈杯状扩。如图1-11,左咽旁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内见斑片状无强化区。
3)神经鞘瘤: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低于肌肉的肿物,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偶尔可见囊变或出血。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同程度强化,可呈“斑驳状”,个别强化明显,神经鞘瘤增强扫描表现与A区、B区所占比例有关,密度可均匀,大部分密度不均匀,呈高、低混杂密度,也可完全囊变。流空血管影较少见。
病例供稿:广州中医院影像科王磊琼刘连生
专家点评该例病变位于颈后皮下区域,定位明确。下一步重要的就是分析病变的特征。病变表现为颈后部巨大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MRI上病变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DWI(b=)呈略高信号,边界尚清楚,其内及周围见多发迂曲血管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明显强化,其内可见无强化坏死区,并且早期强化并延迟强化。对于颈部皮下软组织来源的肿物,需要考虑神经来源、肌肉来源、脂肪来源与纤维来源的间叶源性病变。MRI上病变的信号特征,可对病变进行初步鉴别。T1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未见脂肪信号,病变未见与神经相连,而且囊变少见。病变与邻近肌肉界限清晰。重要的征象为病变内部可见T1WI及T2WI低信号区,强化显示该区域无强化,提示纤维成分。另外,临床上31岁年轻女性,发现枕部肿物6年,但无其它不适,因有较多迂曲血管,强化明显,高度强化肿块通常提示为血供丰富的肿块,对于病变的诊断有提示意义。孤立性纤维瘤临床上相对少见,以往认为是间皮瘤的一个类型,然而近年来根据其分化来源,加之许多非间质性部位的报道,现已一致认为为间质源性肿瘤,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在临床表现上,常是无症状的,多见于中年人,没有明显性别差异,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块。孤立性纤维瘤有较高复发率和肿瘤相关死亡率,但完整手术、密切术后随访以及其后积极治疗仍能保证约70%患者的长期生存,复发多发生在初治后24个月内,而一旦出现转移则预后不佳。
点评专家:医院放射科夏爽教授
医看
参考文献:
1.刘毅,刘剑羽,王宏磊,等.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46:-.
2.陈晓东,韩安家,赖日权.解读WHO()软组织肿瘤分类的变化[J].诊断病理学杂志,,20:-.
3.LiXM,RengJ,ZhouP,etal.Solitaryfibroustumorsinabdomenandpelvis:imagingcharacteristicsandradiologic-pathologiccorrelation[J].WorldJGastroenterol,,20:-.
4.金丹,龚建平,赵海峰,等.孤立性纤维性肿瘤CT与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34(10):-.
5.李金环,钱银锋,张婧婧,等.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34(5):-.
长按图片,识别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