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分型对颈部淋巴结核治疗的指导意义
作者:屈静,彭军,黄娟,张军,池增朋(医院功能科,湖北武汉)
摘要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核超声分型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较可靠的选择依据。方法对例颈部淋巴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内科组和外科组,统计两组间不同超声分型的例数、治愈率、复发率,比较组间治愈率和复发率差别。结果I型、IV型均采取内科治疗,治愈率%。II型78.9%采取内科治疗,治愈率90.0%,复发率10.0%,21.1%采取外科治疗,治愈率%。III型71.2%采取外科治疗,治愈率95.2%,复发率4.8%,28.8%采取内科治疗,治愈率76.5%,复发率23.5%。结论超声分型的II型、III型内科、外科组治疗方式差异无统计意义,但复发例数外科组较内科治疗组少。超声分型对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
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方案;超声;分型
颈部淋巴结结核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病,约占肺外结核的1/6~1/2,多见于青少年,因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本病时多数病程已有半年[1]。超声检查因其简便、无创、图像清晰,且可重复检查,成为检查颈部肿块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年1月-年8月在医院就诊的例淋巴结结核患者,其中男64例、女81例,年龄7~57岁。位于颈中部深浅组82例;颈下组及锁骨上窝组58例,其余5例见于颈浅组。单个淋巴结肿大15例;多个淋巴结肿大例,最小者0.9cm×0.6cm,最大者3.7cm×2.6cm,L/S:(1.86±0.21)。
1.2分组及病例资料
1.2.1入组标准短径大于0.5cm的肿大淋巴结,经穿刺或活检,病理学证实为颈部淋巴结结核。其中,若为多个淋巴结肿大者,肿大淋巴结属于相同类型记为1个靶目标,不同类型者记为2个目标淋巴结。
1.2.2分组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外科手术治疗组(58例)和内科常规抗结核组(87例)。
1.2.3临床表现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包块,部分伴盗汗、乏力、发热,无胸闷、胸痛,无咯血、无心悸,部分包块呈进行性增大、形成脓肿及皮肤破溃。伴有肺结核患者36例,伴有肺外结核5例(胸膜结核3例、腰椎结核2例)。
1.2.4治疗效果及预后淋巴结结核治愈的标准[2]:淋巴结肿大消失,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复发的标准:①溃疡或瘘管复开或治愈肿大淋巴结开始肿大;②原已治愈肿大淋巴结之外又出现新的肿大淋巴结结核。
1.2.5超声分型[3]I型为急性炎症型:淋巴结增大,回声减低,形态呈椭圆形或类圆形,淋巴结髓质回声消失或比例缩小,CDFI示血流丰富,呈淋巴门型分布。II型为干酪坏死型:淋巴结体积增大,或呈串状分布相互融合呈块,表浅淋巴结可与皮肤粘连,内部回声极低,髓质回声消失(图1),CDFI显示内部未见血流,部分坏死型可见少许血流。III型为寒性脓肿型:皮下淋巴结显著增大,边缘模糊,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杂乱不均,往往为囊实性混合性,病灶与皮肤紧贴,病程继续进展可穿破周围软组织而形成窦道(图2),CDFI仅显示肿块周边血流。IV型为愈合钙化型:淋巴结已缩小,形态呈长椭圆形或梭形,边缘脚模糊,内部为低回声,部分病例可见粗大强回声钙化灶,CDFI未见血流。
1.3仪器与方法
1.3.1仪器PhillipIUElite彩超仪,线阵探头,频率6~13MHz。
1.3.2方法对例淋巴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分析两组间超声分型特征及差异性,对照疗效,评价其分组分型意义。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分型分组
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外科手术治疗组(58例)和内科常规抗结核组(87例)。其中,I型、IV型均采取内科治疗,II型78.9%采取内科治疗,21.1%采取外科治疗,III型71.2%采取外科治疗,28.8%采取内科治疗,详见表1。
2.2Ⅱ、Ⅲ型患者分组治疗效果评价
结果见表2。II型患者内科治愈54例,复发6例,外科均治愈,无复发。III型患者内科组治疗治愈13例,复发4例,外科组治愈40例,复发2例。两组样本间采用校正χ2检验,χ2=0.,P0.05,χ2=2.,P0.05。
3讨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既可是全身性结核病的一个局部表现,也可以是局部感染的结果。上颈部淋巴结结核多由扁桃体、龋齿、鼻咽部等处结核杆菌侵入引起,而下颈及锁骨上的结核灶多由肺部结核病变所致。目前采用的彩超高频探头为颈淋巴结结核的形态学诊断提供了理想的手段,有助于不同病理阶段的淋巴结结核的分型与其他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4]。
I型属于结核病变的初期,较少见,病理为多发结核性肉芽肿性结节,内多无坏死或仅微量坏死[5]。IV型属于结核病的转归期,淋巴结已缩小,I型、IV型均采取内科治疗,治愈率%。Ⅱ型颈部淋巴结结核最常见,占52.4%,部分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与周围组织和皮肤粘连,中心部分出现干酪样坏死、液化。II型中78.9%选择内科治疗,该组治愈率为90.0%,复发率10%。按照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原则: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90.0%的患者可以治愈。但部分患者因肿大的淋巴结有完整的包膜,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药物很难穿透包膜在肿大的淋巴结组织中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同时肿大淋巴结中坏死物质不能排出,常导致病变反复发作[6]。21.1%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治愈率为%,无复发。早期行局部淋巴结清扫或病灶清除术,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手术具有收效快、方法简单、复发率低、治愈率高等特点,可缩短病程,达到早期愈合的目的[7]。在临床上认为淋巴结包膜完整且未破溃呈脓肿时,可取得最好的手术治疗效果。此时周围组织较为清楚,可完成切除。同时,对于肿块单一、局限,并与外围组织粘连的患者,局部切除术即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需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若患者肿块范围较广,可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并于术中彻底清除肿块,扫除周围增生的淋巴结。该种手术法通常可预防病症复发[8]。
III型颈部淋巴结结核常见,占40.7%,肿块一般较大,肿大淋巴结中心软化,有波动感而形成寒性脓肿,病程进展可形成窦道或溃疡。71.2%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治愈率95.2%,复发率4.8%。III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形成冷脓肿、破溃,进一步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溃疡瘘管。不仅病程长,抗结核效果差,而且影响正常生活和美观,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服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也大。术前明确淋巴结的位置和范围以求术中将病变淋巴结清扫彻底,防止因清扫不干净引起术后复发。缩短了患者的病程和服用抗结核药物的时间。早期外科治疗相对于单纯内科治疗,收效快、复发率低、治愈率高,可缩短病程,早期愈合[9]。28.6%采取内科治疗,治愈率76.5%,复发率23.5%,由于浅表淋巴结结核患者接受化疗后病灶局部血药浓度低,部分患者口服抗结核药耐受性差,机体其他部位结核病未治愈以及耐药性结核菌感染等因素,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和较高的复发率[10]。
颈部淋巴结核超声分型中I型、IV型均采取内科治疗,治愈率%;超声分型的Ⅱ型外科治疗治愈率与内科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复发率较低;超声分型中的Ⅲ型外科治疗治愈率、复发率均高于内科治疗组。因此,超声可以按照治疗方案进行分型,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还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观察。
因为本研究中纳入病例有限,尚需进一步加大研究病例数量,采用大样本数据研究。同时,目前结核治疗的复发因素与耐药率[11]的上升,合并糖尿病、HIV等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超声分型对指导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武汉市卫生计生委项目(WX17D30)
文献来源:屈静,彭军,黄娟,等.超声分型对颈部淋巴结核治疗的指导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1):72-76.
DOI:10./j.cnki.cn42-/n..01.
屈静,等赞赏